王翠華
社會公民體質健康問題一直都是國家高度關注的重大歷史性社會問題之一。公共運動健康話題早已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公民的健康體魄、健康的心理狀態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但在公共領域公共性的完美體現不能單單依靠科技的力量、機械的管理服務供給,認識到復雜網絡社會中人性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有效利用資源整合,從紛繁復雜的實際情況中構建一種新型的、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公開透明的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將是最有效地解決問題途徑之一。
本研究依據當前我國國情及公民對體育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符合我國公民健身需求的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研究表明,將基本公共服務理論科學、合理的運用到公民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構建之中,不僅表現為隨著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還體現為能有效的促進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公共服務不斷變革的政策背景下,探討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的構建是值得研究的,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研究。
關于公共服務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的幾種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有美國的“公民第一”運動、英國地方政府的最佳價值模式、澳大利亞的公共服務法案、韓國的親切服務運動1。于嘉在《我國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模式的構建》中指出,我國在公共領域提供的多元化服務供給主要有這樣幾種模式:以政府為主體的供給模式、以經濟利益為主的供給模式及非盈利組織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那么,如何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多元化供給模式,將公共服務創新模式運用到公民運動健康管理中,是目前我國公共服務領域的首要任務。
構建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需要。強化政府體育職能轉變,更好履行政府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職能的需要。從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面臨的問題來看,需要理論說明。進行經驗總結,給以理論研究總結,使之逐步完善。
我國的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的實踐與發展借鑒了西方先進的理論研究成果,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黨和政府公共部門也為我國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內源性動力。
運用科學的系統分析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我國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及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進行準確定位。
本研究力圖對國內外基本公共服務、公共運動健康基本概念及管理服務方式等進行縱向深度及橫向擴展的廣度進行比較分析,構建出具有本國特色的新型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近年來實行公共服務的國家由于國情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最低保障與兼顧效率型”或“自保公助型”的公共服務模式。它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和法國2。二是“全面公平型”或“國家福利型”的公共服務模式。它強調以國家為主體,實行對公民的普遍保障。典型代表是英國和北歐國家。三是“效率主導型”或“自主積累型”的公共服務模式。典型代表是新加坡和智利3。
體育公共服務模式是在充分考慮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的前提下構建的。必須準確界定政府的體育公共服務職能,其核心在于確定提供公共服務的范圍和重點,在確定政府提供體育公共服務的范圍時,要充分考慮可以獲得的公共資源。
新型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在扁平化結構基礎上將復雜事物簡單化及認識問題的實質性理念進行構建,以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及資金流向不明、職責不清等現象,提高工作效率,充分整合有效資源。
積極的互動服務過程: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的過程是一個公民大眾、政府和其他提供者之間的互動過程,以公共性的內在規定為主軸來開展各個環節。政府在制定、實施決策的過程中應體現社會公民的需求和意愿,同時作為顧客或消費者的公民也應體會政府開展工作的難處;NPO及經濟組織作為公共服務的直接提供者應確保在政府制定的規則下,依據公民的需求生產和提供一線公共產品或服務。
在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系統中,各要素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著。在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服務系統中,如果不是社會公民與政府公務人員之間的不對稱關系,公民運動健康工作便不會得到可靠保障;如果不是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民營組織等)與政府機構之間的不平衡,社會組織發展將不會很好的良性運營;如果政府沒有了治理權力,它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
以和諧社會為背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理解運動與健康內在的必然聯系:體育運動的存在是身體健康的需要;身體健康本身就表示為體育運動狀態;體育運動是身體健康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布坎南.財產與自由[M].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韓雪. 從多元到和諧——和諧社會的構建[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黃華清. 運動與健身[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4]楊忠偉. 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010重印).
[5]趙素卿. 公共服務理論研究概述 [J].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5(6).
[6]李軍鵬.《公共服務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黃恒學.中國事業管理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