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 要: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結合學生的年齡及思維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學習興趣;愛;優美的語言
一、創設競爭性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小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例如,在一次數學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就根據教學內容并針對小學生心理特點設計了這樣一種情境。講授“8的認識”,在做課堂練習時,教師拿出兩組0至8的數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隊,女隊進行比賽。雖然此刻教師還沒宣布比賽的規則和要求,可是全體同學已進入了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之中,暗中為自己的隊加油,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引發出來了。
二、創設游戲性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教師準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3名學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旗,多得為優勝。學生在游戲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并受到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學整理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故事性情境,喚起學習興趣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認為這正是教學的本質所在。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例如,在教學“比的應用”一節內容時,在練習當中我為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中秋節,江西巡撫派人向乾隆皇帝送來貢品——芋頭,共3筐,每筐都裝大小均勻的芋頭180個,乾隆皇帝很高興,決定把其中的一筐賞賜給文武大臣和后宮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軍機大臣和珅了馬上討好,忙出班跪倒“啟奏陛下,臣認為此一筐芋頭共180個,先分別賜予文武大臣90個,后宮主管90個,然后再自行分配”。還沒等和珅說完宰相劉墉出班跪倒“啟奏萬歲,剛才和大人所說不妥。這在朝的文官武將現有56位,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兩個,而后宮主管34人,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三個,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數一樣多”。皇上聽后點點頭“劉愛卿說的有理,那依卿之見如何分好?”此時,學生都被故事內容所吸引,然后讓學生替劉墉說出方法,這個故事把數學知識寓于故事情節之中,從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四、優美的語言,引進數學的殿堂,產生興趣
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
師:認識嗎?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注意引導使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在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后。
師:這樣下去說得完嗎?正所謂圓——“無處不在”。
學生在感知體驗后和老師同時說出了圓“無處不在”這一感悟。然后教師通過課件演示,輔以優美的語言描述出大自然中的圓。
師:見過平靜的水面嗎?掉進一顆石子,會發現什么?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瞧!盛開的向日葵、開放的五顏六色的鮮花、那美妙的光環……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又神奇。那么,這堂課,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領略其中的奧秘,好嗎?
圖片、音樂和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誦,不僅以絕美的意境感染了學生,更把知識的種子播灑在了學生的心田,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美,又自然而然產生了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渴求。教師優美的語言,引領學生走進了華美的數學殿堂。
五、凸現寬容,體現人文關懷
在學生嘗試畫圓之后。
師:大家畫得都不錯。但是,也有個別同學畫得不夠理想,甚至沒有畫出來。請大膽猜一猜,他們可能哪兒出問題了?學生根據自己畫圓的體會,一一列舉出可能出現的問題。然后教師作簡單的總結“這些就是畫圓的注意點。”
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是急于指出錯誤,而是以“猜”這一方法,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寬容學生的錯誤,給學生自我糾錯的機會。在學生表達不清或者不能準確表達自己意思的時候,教師的話:“哪位同學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你們聽懂了嗎?誰來說一說?”讓學生自覺糾錯于無痕之間,凸現寬容,體現人文的關懷。
六、鼓勵的話語,激發創造的情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能及時肯定學生的表現。“同學們剪得真快,而且很光滑。”“老師明白你的意思。”“行”……同時又不忘鼓勵學生求異創新。“他是這樣想的,你呢?”“這樣可以,還能想出別的方法嗎?方法越多越好。”
在引導學生小組研究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自己動手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對于學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講述,教師總是由衷地贊賞,送上掌聲。對于一位同學獨特的發現,老師甚至驚喜地喊出:“我終于找到知己了。”老師發自內心的贊美,會在學生的心頭激蕩許久許久。
七、俯身是愛,無聲語言的魅力
聆聽學生的發言也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在課堂上,不論學生的發言精煉或者羅嗦,張老師都能認真傾聽,找出關鍵之處,啟發點撥。
課堂上,老師總是用親切的目光去捕捉學生的視線,讓每一個學生感到老師的關注。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更是走到每一組學生中間,俯下身子,傾聽發言、參與研究,成為小組的一員。在看似不經意間。教師以表情語言、手勢語言和體態語言給學生傳遞著豐富的信息。俯身是愛,無聲語言給課堂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八、動情的渲染,撥動探究的心弦
從欣賞陰陽太極的圖案到相關的計算,接著進行了動情的渲染:“古老的陰陽太極為什么與圓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探索的話題。你們說,是嗎?”老師動情的一句話,使學生易感的心靈受到了觸動,引發了繼續探究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