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減負工作的開展對低段語文家庭作業的布置提高了要求。家庭作業布置存在著檢查難度大、設計廣度窄、創新力度輕等問題。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作業檢查明要求、作業設計風層次、作業創新耍花樣的策略并進行了實施。
關鍵詞:輕負高質;低段語文;家庭作業
2010年省教育廳提出了《關于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通知》,指出“嚴格控制作業量。小學一二年級不得留書面家庭作業……”。教育局每學期都會派人不定期到各所學校檢查這項工作的實施情況。自從減負工作開展以來,家庭作業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每位教師。一方面,小學低段語文不再布置書面作業,小朋友就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了,教師也不用再坐在辦公桌前批改堆積如山的回家作業本;另一方面,由于小朋友的家庭作業量少,放學后多余的時間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更加不利于身心發育,家長們擔心如此會不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這樣的矛盾能否解決呢?先來看一下我們班在2011學年第二學期二年級語文期初、期中和期末階段的回家作業單。
二年級語文作2月14日
(1)朗讀第1課并背誦,讀本課生字卡片,準備聽寫本課生字。
(2)認真預習第2課。
(3)走進校園、校區、公園等去尋找春天。
二年級語文作業4月19日
(1)讀21課課文、生字卡片,準備聽寫本課生字。
(2)預習22課。
(3)了解還有哪些畫家是畫什么而聞名的。
(4)同步閱讀21課;古詩背誦;閱讀課外書。
(5)同步閱讀第1課;閱讀課外書;古詩背誦。
二年級語文作業6月28日
(1)讀32課課文、生字卡片。
(2)預習園地八。
(3)畫一畫你心中的未來世界。
(4)同步閱讀32課;古詩背誦;閱讀課外書。
一、對作業單的分析
看上面三份作業單,能夠反映不少問題。
(一)家庭作業包含的內容
1.預習性作業
三份作業單中都包括預習作業,預習從字面上講,是學生在教師講解課文之前預先學習,是課堂的前奏,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環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復習性作業
三份作業單中也都包括復習作業,如課文的朗讀、生字的鞏固,課文內容的延伸等。
3.開放性作業
每天都有課外書的閱讀,古詩的背誦等作業。
(二)家庭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1.作業檢查難度大
低段語文的重點在于識字、寫字,在于字詞的積累,家庭作業都是非書面作業,這就導致了教師對作業的檢查難度增加。“朗讀課文、讀生字”“課外書的閱讀情況”這樣的作業該怎么檢查呢?這成了教師最大的難題。同事間聊天總會談到自己班級中的調皮學生,做預習作業時偷工減料,課外書的閱讀也是應付了事,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沒辦法檢查這些非書面作業。如果這些家庭作業不能得到有效的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認真完成的孩子會失去努力的動力,而偷工減料的孩子在得過且過中也鞏固不了知識。
2.作業設計廣度窄
這些家庭作業對所有的學生都是一樣的要求,采取了“一刀切”的模式,無論是學優生還是學困生都需要讀同樣的生字、課文,忽視了學生差異性,容易造成“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學生優勢智能資源浪費”等現象。同時由于這樣的原因,一部分學生做完作業看電視、玩電腦,一部分學生則生活于更深重的“水深火熱”之中,家長給學生加重作業負擔,布置許多額外的作業。
3.作業創新力度輕
看三份作業單,每天的家庭作業都是如此機械重復,學生無法對作業產生興趣,他們甚至都會布置作業了,很多學生都提早在課本上畫好自然段,當做已經把課文預習了一部分。這樣的作業形式也過于單調,缺乏創造性,學生作業的積極性不高。
二、改進策略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前低段小學語文家庭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家庭作業缺乏吸引力,缺乏創造性,缺乏合理的設計和恰當的評價方式,學生、家長、老師對家庭作業的正確認識不夠。所以,我提出以下解決辦法。
(一)作業檢查明要求
【理論依據】從心理學上來說,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所以在生活中,小到我們搬東西,解數學題,大到參加科學考察,抗洪搶險,若為一定目的付出了建新,做出了努力,就肯定有意志過程的參與。處于7—12歲期間的兒童的意志行動比較弱。
1.制定細致明確的作業要求
二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的預習作業:
我會預習:
(1)請認真讀課文3遍,做到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我已認真讀了()遍。
(2)本課比較難讀的字有,難寫的字有,我要特別提醒同學們的是,因為
(3)讀完課文,我會填: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大自然中的、、和都會給你指點方向。
(4)讀了課文后,你有什么問題嗎?
二下《阿德的夢》一課的課前預習作業:
我會預習:
(1)請認真讀課文3遍,做到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我已認真讀了()遍。
(2)本課比較難讀的字有,難寫的字有,我要特別提醒同學們的是,因為。
(3)課文中有7幅插圖,請你找出相對應的自然段,標上小節號,并簡單地說說每幅圖講了什么內容?
這是兩張二下課文的預習作業單,兩張的一和二兩條都是關于課文朗讀和生字詞的預習任務。低段的語文教學以識字和寫字為主,在識字的基礎上再對文本進行閱讀。所以,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新課,首要的任務就是先解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的預習任務,我們稱之為常規任務,它適用于任何體裁的課文,我們要訓練學生自覺養成常規任務的學習。設計完常規預習任務后,我們就要針對所學課文設計針對任務。如二下32課《阿德的夢》,文中剛好有三幅插圖,那么我們就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利用這七幅圖設計本課的針對性預習任務。針對性的預習目標我們除了用課文插圖進行設計外,還可以根據課后題、文中的小泡泡等進行設計。
教學新課前,我利用投影或是打印作業紙將這些預習作業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有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就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了,課前預習才會真正做到有效。
2.安排學生、家長參與復習作業的檢查
二下語文23課《三個兒子》復習作業
(1)我把23課讀給(家長)聽了,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
(2)這些生字我會寫:
拎水桶、走走停停、聰明、胳膊、沉甸甸、晃蕩
檢查人:(家長簽名)
(3)我們一起來讀這些詞語吧!
既然、嗓子、拎水桶、晃蕩、沉甸甸
朗讀者:(小朋友簽名)
每一課都可以設計這樣的復習作業,發揮大家的力量,讓復習作業收到應有的效果。
3、定期開展各類活動。
學生每天都進行課外閱讀,那么如何進行反饋呢?班級可以定期召開一些活動,如“古詩背誦達人”“名人故事知多少”“閱讀知識講堂”等,既能檢查他們的閱讀情況,還能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二)作業設計分層次
【理論依據】教師經常會說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在心理學中,與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關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個體用其擁有的技能能夠做些什么。班杜拉認為,在某一情境下,決定自我效能感的四個主要因素:a、行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決于過去發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導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敗導致低的效能期望。b、替代經驗:觀察他人的成敗,可以對自我效能感產生與自己的成敗相似的影響,但作用小一些。c、言語勸說:當你尊敬的人強烈認為你有能力成功的應付某一情境時,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d、情感喚起:高水平的喚起可導致人們經歷焦慮與緊張,并降低自我效能感。
《新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所以我們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應該照顧到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為他們提供積極完成家庭作業的動力,設計一些分層作業,喚起所有孩子的自信心。
1.布置星級作業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我將作業進行了星級分層。如一星級題主要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鞏固;二星級題主要側重于思維能力的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三星級題側重于實踐操作、課外拓展方面。
如《數星星的孩子》回家作業
★“我會認”文中12個生字,并給他們組詞;我會寫文中12個生字。
★★我要把故事講給其他人(家長或同學或其他好朋友等)聽。
★★★“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我也去觀察星空,搜集資料,照樣子寫一寫“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叫_____________”。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相應的星級題。這些星級題層次分明,既有基礎知識的鞏固(一星題),也有能力的訓練(二星題),還有課外知識的拓展(三星題),滿足了不同學習程度學生的需求。
2.制定團隊作業
合作學習具有其他教育組織形式所不具有的優勢。有時我也會布置一些團隊作業,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一項家庭作業,當然時間會放在雙休日、春秋假或者寒暑假。對于發展性的,有一定難度的家庭作業就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我們經常布置的編小報的作業,學生就三五個進行合作,喜歡美術的負責版面設計,字寫得好的負責抄寫,文字功底好的負責文章的采寫和編排,家有電腦的或圖書資源豐富的負責搜集資料等。這種合作的作業充分發揮了每個孩子的特長,更能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的快樂。
(三)作業創新“耍花樣”。
【理論依據】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如果學生是“我要學,我要做”的心態來做家庭作業,那么作業的質量可想而知是非常高質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興趣非常重要。什么是興趣呢?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及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并不是天生的,可以在學習活動中慢慢建立,產生于認識的需要。研究發現,新奇的事物容易引發興趣。不論是生動多樣的教學方式還是新穎的教學內容,都能引發學生的興趣。
1.挖掘文本內涵,布置多樣性作業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挖掘文本內涵,將課內知識引向課外知識,讓學生能將方法用于實踐。當然,這種作業要以多種形式出現。
(1)做一做。如,一上學習拼音字母時,讓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制作精美的拼音撲克牌,在學校里和同學以撲克牌的形式進行拼音的拼讀,回家也用相同的方式和家長pk。
(2)畫一畫。如,學完了《風》,學生知道了雖然風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畫出來,讓人感受到。于是我便讓學生回家畫一畫風。
(3)唱一唱。如,學習二下第三單元課文后(這個單元寫的是家鄉美,祖國美)的家庭作業時,用唱歌的形式贊美一下我們的家鄉杭州。
(4)講一講。以講故事的形式,來鞏固課文內容的掌握。
(5)演一演。低段的課文充滿了童趣,有很多有趣的童話故事,學完后都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分角色表演。
2.整合學科知識,布置實踐性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中隊課程資源的建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電影、電視、網絡、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報廊、各種標牌廣告……”“自然資源、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所以我們可以將作業設計和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相結合。如一年級學習生字時,我會讓學生認一認自己家附近的店名、車站名,包裝袋上的字等。學完二下第一單元找春天的課文后,布置孩子們周末去小區里、西湖邊找春天,把找到的春天用各種想要表達的方式記錄下來。學完《我不是最弱小的》后,找找自己身邊比自己弱小的,幫助他們等等。
家庭作業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師應該清楚了解學生所達到的學生程度以及所面臨的不同問題,全面地考慮、設計家庭作業,這樣才能讓家庭作業發揮應有的作用,讓孩子們收獲“輕負高質”。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社會心理學》(劉華)浙江教育出版社
[3]《小學家庭作業布置的策略》(嚴和根)《教學月刊》
作者簡介:
鄭君囡(1984.05~),女,漢族,浙江紹興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