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梅
一、正確認識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對中小學生的教育影響,促使他們去認識數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思維、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規律,培養他們的數學創新能力。如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創新意識、創新技能、創新思維以及創新個性的問題。目前數學教學中一些數學教師對創新教育的理解有兩個誤區:一是一提到創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脫離教材的活動,如小制作、小發明;二是借助問題讓學生任意去想、任意去說,說得離奇便是創新。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中學生,我們要善于抓住他們的特點、特性,讓他們心扉開放,開拓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和對于外部世界的體驗。許多時候他們不拘泥于細微小節和已存事物,而憑直覺做事,對不存在的事物感興趣,對非合理的事物、無秩序的東西是寬容的;他們所感興趣的不是單純明快的事物,而是復雜的、標準不明的事物;不屈于壓力,不因循守舊,思考和行動有獨立性。
二、創設有利于創新教育的數學課程環境
把數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要場合。學生和教師的交流陣地是課堂,我們必須把培養創新精神的任務放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數學教學是師生活動,教學相長的雙向作用的過程,其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居主體地位。教學中,如何營造有利于創新教育的課程環境呢?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師要當好導演,設計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平臺,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追求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數學課程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學生的主體性十分重要。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所以教師應當走出課本,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充分發揮教學民主。教師要由“高高在上”轉為平等中的首席,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學藝術的探索者,并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氛圍,提供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善于捕捉學生心靈世界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教師和學生是數學教學中“人”的方面的因素,是最鮮活的因素,表面上看二者是相對立的,實質二者是統一的關系。二者的關系親切了,合作密切了,學生常常會感到45分鐘的一節課如“彈指一揮間”,創新教育也會事半功倍。所以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應把微笑掛在嘴角,讓學生在微笑中接受知識,讓學生在微笑中接近老師,讓課堂成為知識的殿堂,歡樂的海洋。
(2)注意新知識的導入,培養好奇心。導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導入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眾所周知,興趣是一種帶趨向性的心理特征,一個人只有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才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學生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喜歡深入思索事物的來龍去脈,并能用兒童的好動好奇的心去把握特殊的微象。如我在教學“全等三角形”的時候,第一節課是理解全等形,接著是根據已知條件畫圖,他們都會畫。在講全等形的判定時我就用上一節課畫的圖讓他們自己尋找全等形的規律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總結的創新上。
(3)要根據實際,靈活運用,改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沒有一種是絕對的好或壞。由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多樣化,所以良好的教學方法應是最適合條件的、最能發揮作用的方法。傳統教學側重于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方法單一。而為了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要多啟發、多討論和多活動。啟發即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組織教學,師生互動,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多動腦筋,發展智力。討論即是通過生生互動,想法交流,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感情,有利于開拓他們的思維。
(4)向學生提供有現實前景的數學,體現數學課程與日俱進的必然趨勢。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限于課堂和考場上,還分散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使學生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數學教學中,具體知識點的學習、習題的設計、試題的選用都應堅持“一切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的原則,與現實背景緊密關聯。如試題:全國人民都在積極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奧運會旗上的五環圖形,它是()。A.軸對稱圖形,但不是中心對稱圖形;B.中心對稱圖形,但不是軸對稱圖形;C.既是中心對稱圖形,又是軸對稱圖形;D.既不是中心對稱圖形,又不是軸對稱圖形。此題取材于2001年上半年的重大新聞事件,圍繞學生熟知的奧運五環圖案精心設計,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對稱圖形的有關知識判定給定圖形的對稱性。同時引導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世界時事,從數學角度去審視世界。體現了時代特點,拓寬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品質。
(5)強調數學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學習數學,強調適當的數學交流,激發新熱情,進行創新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是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學生必備的心理品質。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是創新教育理想的學習方式,因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是靠做、反思、討論建立起來的。一句英文講得好:“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即“聽來的容易忘,看來的不易記,只有動手做才能學得會”。所以數學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就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例如,講解軸對稱圖形,應這樣設計教學流程:①教師出示松樹等具體實物圖形,讓學生討論。②讓學生得出這些圖形的共性,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③學生互相提問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④學生創作“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運用和強化了觀察、試驗、歸納、類比、直覺、信息處理等方法和技藝,從而促進了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之,中學數學的創新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筆者意在引起同仁重視,共同探討,從而將數學教學的創新教育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李自天,吳志堅. 中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現狀與對策[J]. 中學數學教育,2013(7).
[2] 劉曉云. 新理念下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初探[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2).
[3] 陳六一.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現在透析[J]. 中小學數學(中學版),201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