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紅
【摘 要】本文分析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意義,并歸納了華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最后詳細闡述了新時期進一步促進華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華陰;農民;專業合作社;宣傳;監督
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意義
(一)充分體現了農民為主體的特征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農民為主體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合作社成員中必須有80%以上是農民,在這方面,目前絕大多數合作社都能達到要求。在接受調查的合作社中,88.2%是由農民自發建立的,合作社理事長、理事人員中農民身份的比例均在90%以上,充分體現了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的特征。
(二)有利于農民參與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合作社有別于公司制企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從接受調查的合作社來看,2014年,平均召開成員大會2.9次,最多的召開了12次。在成員大會的表決投票方式上,81.6%采用一人一票的方式,成為廣大成員參與合作社民主管理的主要表現。
(三)在解決農產品“賣難”、技術指導、農資服務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經營活動上,接受調查的合作社中, 81.4%開展了產品的銷售活動,在服務農民、解決農產品“賣難”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除此之外,為成員提供技術服務的合作社占71.4%;為成員提供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膜的占68.6%。通過對外發展和對內服務,合作社起到了方便農戶、讓利于農戶的作用,達到了聚集農戶、帶動農戶的效果。
(四)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通過文化活動提高分散生產成員之間的凝聚力,也是合作社的特點之一。接受調查的合作社中,有34.3%的合作社平時組織文化活動,年均2.95次。文化活動的內容包括:組織參觀考察、逢年過節的活動、培訓等,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成員以及當地農民的文化生活。
二、華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狀況
截至2014年10月底,華陰全市共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注冊資金1514.8萬元,成員總數達12663人,其中農民11469人,占成員總數的90%。其主要特點:一是涉及領域廣。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蔬菜、瓜果、糧食、藥材、畜禽、農產品加工等多個行業;二是牽頭主體多。可概括為基層干部創辦型、涉農企事業帶動型、專業能人創辦型和農民自治型;三是合作范圍大。有的在同一村組進行合作,有的跨村組、甚至跨鄉鎮進行合作。四是發展不均衡。有的組織機構較為健全完善,經濟效益和帶動作用較為明顯,但也有一部分合作社生產經營很不規范,有“空殼化”趨勢。
(二)存在的問題
1.運行機制不夠完善。
一是規章制度形同虛設或不完整。在調查的4個縣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章程》幾乎完全相同,能基本按《章程》規定的財務、人事等制度執行的僅有1個。二是管理機制不完善。合作社“三會”設置不科學,多數合作社監事會名存實亡,沒有一個合作社能夠完全按照要求定期召開社員大會,合作社事務多由負責人決策。三是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合作社在財務處理過程中未嚴格按照會計制度進行,多采用“流水賬”方式,收益分配權由負責人掌握,利益分配不均,普通社員利益易受損。
2.規模偏小且服務水平低。
一是合作社數量雖多,但發展規模卻有待提高。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的合作社中99.61%的合作社社員為50戶以下,46.09%的合作社資產規模在100萬元以下,絕大多數合作社的土地經營規模在16.7公頃以下,經營規模偏小。二是盈利能力較弱,后續發展能力不強。如某種植業合作社,擁有100戶社員,屬較大規模合作社,但年營業利潤僅34.11萬元,每年僅提出1.34萬元用于后續發展。三是服務范圍和環節有待提高。平均每個合作社帶動了47.05戶,每戶社員僅帶動了6.15戶,平均帶動服務能力不強,且提供的服務多集中于初級生產環節,市場競爭力較弱。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和方式不當 。
一是扶持資金不足。由于華陰財源有限,政府對部分新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2000元的補助,效用較小,還未能逐年堅持落實。二是覆蓋面窄。只有國家級和省級示范社才能獲得10~40萬元的發展性獎勵資金,這類主體的數量相對總量來說是很少的,僅占總數的1.13%。三是資金配置不當。一部分人通過注冊“空殼合作社”和重復注冊來騙取支持性發展資金,從而真正需要資金支持的合作社得不到足夠的發展資金,造成了部分合作社發展遲滯不前甚至夭折的情況。
三、新時期進一步促進華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措施
(一)重視宣傳引導,努力提高農民參加合作社的積極性
華陰市工業基礎并不雄厚,農業在國民生產中所占比重相當大,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提高農業產業化規模,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各有關職能部門應當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深入鄉、鎮、村和廣大農民群眾之中,采取召開座談會、動員會、表彰會等方式,運用電視、網絡、燈箱廣告等手段,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解答農民群眾提出的問題,幫助廣大農民群眾深刻理解《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使他們充分了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和作用,不斷破除小農思想,增強民主觀念和合作意識。要通過政策宣傳和典型示范,不斷提高農民群眾創辦合作社的積極性,促使其自覺、自愿、自發地參加合作社建設。
(二)抓好經營服務,提高整體水平
一是擴大規模,拓展服務范圍。將規模較小的合作社實行聯合或合并,實現小社變大社,增強合作社實力,將提供不同服務的合作社聯合或合并,增加服務環節,實現優勢互補,擴大經營服務范圍。
二是增強自身發展能力,保障后續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自身的優勢農產品或服務,著力搞好市場營銷工作,增強盈利能力,并每年預留足夠的發展資金用于后續發展。
三是依靠多方力量提高經營服務水平。依靠政府、銀行及社會資本獲取發展資金開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服務業,著力提高經營服務水平。以水果合作社為例,可通過建設深加工企業為社員及周邊果農提供水果的深加工服務,生產果與汁果醬等,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獲得更多利潤。
(三)建立和完善監督制度,充分保障普通成員權益
針對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內外部監督的狀況,華陰地方相關部門應該考慮從如下方面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內外部監督制度。
在內部監督上,應強化監事會(監事)在合作社治理中的作用,規定合作社審計結果向成員大會報告的制度以及成員對經營情況的知情權。同時,針對內部人控制的現象,應規定合作社監事會中至少一位或一定比例普通成員出任的監事,從制度和機制上保證普通社員對合作社經營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在外部監督上,首先,應考慮在合作社立法中加入外部審計的強制性條款,對合作社的外部審計和具體實施方法進行明確的規定;其次,要從多方面保證外部審計的實施和起到效果。除了正常的年度審計外,應規定縣級或以上各級政府的主管部門對所管轄范圍內的合作社根據需要可以提出啟動外部審計監督程序,超過一定數量的合作社成員或者債權人可以提出外部審計的申請;第三,應當引入良性競爭機制,及時淘汰那些不合法、不規范、無生命力的合作社,讓國家的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更多地傾斜于那些發展規范、潛力較大的合作社,做大做強發展規范的合作社。
參考文獻:
[1]周敏倩,謝呈陽,夏冰晶.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發困境研究——基于江蘇省實地調研的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
[2]鄭丹.關于構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教育體系的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