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作俊
【摘 要】德育工作者在動態育人過程中,實現學生動態螺旋成長。德育工作者在閱讀、研究、思考、動手、創造、交流、質疑、表達、失誤、評價等方面針對學生開展“還權運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實現育人為先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德育為首; 還權運動;主體地位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一要求與主體性德育教育強調學生主體性發展是一致的。德育工作者大膽在閱讀、研究、思考、動手、創造、交流、質疑、表達、失誤、評價等方面針對學生開展“還權運動”,是實現育人為先的基本途徑。
一、在育人過程中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課堂是育人過程的主陣地。在育人過程中,閱讀是掌握知識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只有真正閱讀,才能較好地掌握課程語言,提高自學能力。結合教學實踐,育人過程中要注意:①多為學生的閱讀創造條件,在自學、質疑和知識回顧等環節中適時的進行;②閱讀要有要求,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③對學生閱讀的結果要檢查、反饋;④要堅持訓練,養成習慣。
二、在育人過程中把研究的權利還給學生
《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點。”育人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德育工作者始終不能放棄指導。對于學生想法應及時的作出評價,讓學生體驗研究的樂趣,同時也對于學生的困惑要進行科學引導。經過多次的問題探究,學生會體會到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德育工作者可以把探究方法進行總結,對之后的問題研究,學生就能更快的找到方向。
三、在育人過程中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
在育人過程中,德育工作者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十分嚴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育人教學應該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盡量多給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1)在育人教學中要保證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深入思考;(2)德育工作者的提問的切入點必須明確;(3)對于有難度的問題,要把問題分解為有一定梯度的問題系列,讓學生通過思考,把認識活動逐步引向深入;(4)德育工作者要示范并要求學生通過“出聲的思維”,即用語言將思考的過程展示;(5)訓練學生學會反思,以區分“行不行”、“好不好”兩個不同的思維層次。
四、在育人過程中把動手的權利還給學生
學生有效地德育學習活動應該是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結果。德育工作者不能成為育人課堂教學中的唯一表演者,學生更不能成為講臺下的看客,必須把動手操作的權利還給學生,盡量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1)能夠動手操作的,要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學生動手的操作,在擺一擺、拼一拼、剪一剪、貼一貼、量一量、稱一稱、掂一掂等動手實踐環節中學習知識;(2)對學生動手實踐的成果要及時肯定、展示,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
五、在育人過程中把創造的權利還給學生
在育人過程中注重轉化,用好這根有力的杠桿,對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靈活性、創造性是十分有益的。學生一系列問題的進一步研究,無疑會激發其育人過程的主動性,適時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且能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養成善于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習慣。把創造的權利還給學生,要求德育工作者擺脫“師道尊嚴”的影響,在育人過程中鼓勵與眾不同的方法、思路,盡量避免統一的答案、統一的方法;留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給學生,不要過多的紀律約束;同時多設計一引起開放式的問題情境,以創設良好的育人教學氣氛。
六、在育人過程中把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育人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少充分、有效的交流,不利于學生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為此,在育人過程中德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合作教學、互動教學、體驗教學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雙邊、多邊交流的習慣,培養合作意識,事實證明,越是讓學生交流權,越能對問題說透徹,對德育工作者成長也有利。 德育工作者大膽放手,學生在交流中一旦點燃思維火花,就如泉水一樣源源不絕,在育人過程中把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會突顯,奇跡就會出現。
七、在育人過程中把質疑的權利還給學生
組織德育教學總是不圍繞學生的需要來安排,而是希望每一節課能夠按照自己備課時所設想的那樣,不出一點差錯地進行,不要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德育工作者的滿堂問,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被教師強迫、牽制,無法提出自己的問題來。而事實上,當有異樣的聲音的時候,就是思想火花碰撞的時刻,也是教學的高潮。在平時的德育教學過程中,要把“質疑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多從以下方面落實:(1)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采用“歡迎提出不同意見”“允許刨根問底”等策略,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2)對學生所提問題不要過多地評價,絕對不能冷嘲熱諷;(3)學生所提問題要有回應,不能作為教學的一種點綴。
八、在育人過程中把表達的權利還給學生
德育工作者滿堂講,其主導地位錯誤地占據了課堂教學的主要位置,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生無法及時發有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其次,由于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稍差,自由發表意見會帶來德育課堂教學秩序的“混亂”,這種“混亂”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所不允許的。這讓德育工作者不敢把表達的權利給學生。學生自由地、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有很大幫助的,也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很好體現。要在討論疑難問題、歸納概括中心內容等環節,把表達的權利還給學生:德育工作者要給全體學生創造表達見解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并且不抱偏見,從正面引導。
九、在育人過程中把失誤的權利還給學生
德育工作者要求學生,對答錯的學生不能加以諷刺和嘲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那些敢于發表見解的學生,要進行大力的表揚。學生發言后,經過德育工作者的點拔,最后把改正錯誤的機會還給他,然后說明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提醒大家今后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失誤,只有把失誤在課堂上暴露出來,然后加以解決,成長才有亮點,學生自身印象才深刻。
十、在育人過程中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
評價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評價手段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這種評價應該是一種發展性評價。德育評價,既要重結果,更要重過程,評價的內容和標準要多元化。教師的評價,在學生心目中是重要的,要“全打”(針對全班評價)“群打”(針對小組評價)“單打”(針對個體評價)和“追打”(評價后跟蹤評價)相結合。要開展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這種多方面的評價既培養了學生的反省和客觀評價能力,又活躍了學習過程的氣氛,真正達到以評激學的效果。
對主體性德育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有效的實踐,以期在育人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并發揮其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讓學生享受“發現”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德育教學開展“十大還權運動”,不僅奏響了德育課堂教學生命的主旋律,更是確立了德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走向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