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北海外沙龍母廟會為研究對象,在系統剖析其旅游開發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提供若干經驗借鑒。
【關鍵詞】北海市;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
廣西作為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境內世居著壯、瑤、侗等11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而獨特的民俗節慶,隨著經濟全球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廣西民俗節慶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通過開發的方式來實現民俗節慶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是旅游開發。本文以廣西典型民俗節慶活動北海外沙龍母廟會為研究對象,對其旅游開發進行系統研究,針對其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廣西眾多民俗節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旅游開發提供經驗借鑒,促進廣西民俗節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1.北海外龍廟會概況
北海市外沙龍母廟相傳在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建成,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北海外龍母廟延續和傳揚了當地漁民一百多年以來的龍母文化信仰和海神信仰,廟會活動展示的儀式程序、游街表演、舞龍舞獅、鮮明的民俗服飾以及各式各樣花轎花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海市獨特的民俗信仰和民俗文化,極具保護與開發價值。2010年廣西北海“外沙龍母廟會”申遺成功,成為廣西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外沙龍母廟會的主要活動有:農歷正月十五做平安、十六許福(意為“開海拜廟”“祭海”),其主要內容是祈求龍母娘娘等諸神給北海外沙出海打魚的漁民以及百姓更多庇護,讓出海的漁民能夠滿載而歸,在家生活的百姓能安居樂業。接下來的活動還包括:二月初二的社王誕(頭)、二月十九的觀音誕、三月初三的北帝誕、五月十二的關帝誕、五月十八的龍母誕、八月初二的社王誕(尾)、十二月二十六的還福活動,其中以正月十五做平安、十六許福、農歷五月十八的龍母誕、十二月二十六的還福活動最為隆重,以農歷十二月二十六的還福活動最熱鬧[1]。
2.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現狀分析
2.1 旅游開發取得的成效
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是一項具有較高旅游開發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目前,廟會資源雖尚未進行系統的旅游開發,但由于其獨特的祭海文化、游街習俗,每年的廟會活動都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看。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筆者了解到政府對外沙龍母廟會活動的開展及宣傳做了不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廟會活動的順利展開,提高了廟會的宣傳力度,擴大了廟會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參加廟會活動。當地居民表示近幾年廟會的規模不斷擴大,參加廟會的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2014年參加廟會的人數達到兩千多人,游客主要來自周邊的鄉鎮,部分游客來自外省,廟會活動為期兩天,場面十分熱鬧;2015年,由于天氣原因,參加廟會的人員只有一千多,但是廟會的活動照常舉辦,其中北海市記者團組織采訪活動,加強廟會的宣傳。近年來,外沙龍母廟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雖然取得一定的發展成效,但就當前的發展規模而言,外沙龍母廟會的旅游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不足。
2.2 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2.2.1 旅游產品單一,參與體驗不足。
北海外沙龍母廟會屬于一種非物質文遺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重在挖掘其文化內涵,凸顯其民俗特色,彰顯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和真實性,讓旅游者深刻的了解其文化內涵,引起旅游者的認同和共鳴,以此來吸引旅游者[2]。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依托當地民俗文化,開發出系列旅游產品,讓游客在參觀體驗的過程中,真正領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但由于當前北海外沙龍母廟會的旅游開發還處于初始階段,旅游產品較為單一,旅游產品之間也未進行整體聯動,沒有整合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如北海老街就與龍母廟相離不遠,但是外沙龍母廟會與北海老街之間卻沒有進行聯動開發,單一的旅游產品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強。此外,由于當前游客只能遠遠的欣賞廟會或者僅參與廟會后期的慶祝活動,對廟會的文化內涵缺乏了解,且參與體驗性不足,導致游客對廟會活動的滿意度較低,制約著廟會的進一步發展。
2.2.2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是一項耗資巨大的系統工程,沒有資金的支持,開發也將舉步維艱。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筆者了解到經費有限是制約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活動主要由民間自發組織開展,活動經費也是由居民募集而來,用于舉辦幾天的廟會活動已經捉襟見肘,顯然難以進行進一步的旅游開發工作。根據實地調研結果可知,目前龍母廟會僅有一個龍母廟用于供奉神靈和一個活動場地用做廟會祭祀、晚會、民俗表演等活動,其余各項配套設施均不齊全,如餐飲、住宿、服務等,沒有專業的旅游接待服務場所,沒有高檔的酒店,缺乏大型停車場和公共廁所等,單純依靠當地居民自發接待,休閑娛樂設施不足,有限的接待能力難以滿足旅行團的需求,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進而阻礙了當地旅游的進一步開發,嚴重制約著北海外沙龍母廟會的旅游開發進程。
3.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對策
3.1 整合當地資源,開發組合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是一個復合型概念,是旅游各要素的綜合,更是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北海外沙龍母廟會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當地影響力較大,而且北海外沙自然旅游資源及人文旅游資源較豐富。因此,在對北海外沙龍母廟會進行旅游開發時,需要整合北海當地的旅游資源,利用其它知名景點的影響力,進行合理旅游開發,設計出一條組合旅游線路,讓旅游者在欣賞獨特自然人文景觀的同時,還能了解深厚的歷史文化,逐步擴大外沙龍母廟會的知名度,這必將會成為北海旅游的新亮點。具體來說,可將龍母廟會活動與風景優美的北海銀灘、古香古色的北海老街等旅游資源相結合,把北海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組合起來,開發成組合旅游產品,這樣不僅實現了資源之間聯動發展的目的,還能夠滿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增加游客的體驗性,提高游客滿意度,有利于實現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的長遠發展,完善北海旅游格局。
3.2 深挖文化內涵,提高游客參與體驗。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傳統的觀光旅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旅游者求知、探異的消費需求,而體驗性旅游則越來越受旅游者青睞。體驗性旅游產品強調以人為本,以游客體驗為核心,以旅游者的參與為前提[3]。民俗文化旅游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體驗,能夠滿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異的心理需求,激發旅游者體驗異域文化的出游動機。因此,在對北海外沙龍母廟會進行旅游開發時,必須深入挖掘廟會文化內涵,將廟會所具有的獨特文化魅力展現在旅游者面前,同時要注重廟會旅游產品的參與體驗性,要做到讓游客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廟會龍母文化的魅力,體會廟會祭海儀式的獨特意境。如在廟會的“祭海活動”“金豬游街”“舞龍舞獅”等過程中,可讓游客在了解相關規則與禁忌的情況下,讓旅游者參與到祭海、穿當地特色服飾游行、參與龍母祭拜儀式等活動中,以使其能夠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龍母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重游率。
3.3 拓寬籌資渠道,確保資金投入充裕。
當前,資金缺乏一直是制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重要因素。根據實際調查結果可知,廟會活動舉辦的資金完全由當地居民自行募集,這顯然不利于其保護及旅游開發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是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的重要保障。具體來說,首先,政府方面要加強對北海外沙龍母廟旅游開發方面的資金投入;其次,通過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對龍母廟會進行旅游開發,包括投資、贊助、冠名開發等多種形式;再次,要鼓勵遺產所在地居民通過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利用自己的閑散資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最后,應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力度,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實現有限資金的最大化利用。
3.4 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一個旅游目的地要實現全面快速發展,不僅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也必不可少。目前,北海外沙龍母廟會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如住宿、餐飲,服務等不符合旅游者的要求,難以滿足旅游開發的需要。因此,應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具體而言,應該著重考慮建設符合旅游發展需要的停車場、涼亭桌椅等休息場所以及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努力營造一個舒適的旅游環境;建設現代星級酒店和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賓館,滿足旅游者的住宿要求;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海鮮美食和獨特的傳統民俗美食,滿足旅游者的餐飲要求;適當增加參與性娛樂設施,增強旅游者的參與體驗,提高其旅游的整體感受。
4.結論
北海外沙龍母廟會作為廣西民俗節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擁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與廣泛的群眾基礎,經歷了180多年的傳承發展,至今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筆者在系統調研的基礎上,剖析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現狀的,進一步提出北海外沙龍母廟會旅游開發對策,即整合當地資源,開發組合旅游產品;深挖文化內涵,提高游客參與體驗;拓寬籌資渠道,確保資金投入充裕;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等。
參考文獻:
[1]張鳳嬌.北海外沙龍母廟龍母誕調查報告[J].懷化學院學報,2014(1):9-12.
[2]陳煒,陳能幸.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以壯族嘹歌為例[J].改革與戰略,2008,24(3):97-99.
[3]劉小泉,王偉年.體驗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以江西婺源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0-16.
基金項目:
本文為廣西社科基金項目: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研究(13FTY00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勞國煒(1987-),男,廣西合浦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經管系教師,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旅游管理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