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超
【摘 要】隨著廣電事業的發展,我國縣級地區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在縣級電視臺自辦節目中扮演“重頭戲”,而縣級電視新聞節目在發展過程中自身存在很多新聞誤區,這嚴重影響了新聞節目收視率和影響力。為了讓縣級媒介工作人員了解自辦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進而改進新聞節目,以提高節目質量、收視率和公信力,本文以《湯陰新聞》節目為例,就縣級電視新聞節目存在的新聞誤區展開討論和探析。
【關鍵詞】縣級電視臺;電視新聞節目;新聞誤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視作為家居必備品,它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娛樂消遣,而是更加凸顯“監測環境”的功能。而電視新聞節目以聲畫合一的優勢能使“地球村”居民足不出戶便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因此,新聞節目已成為全國各級電視臺的骨干和主體節目,受到廣大觀眾的偏愛。隨著廣電事業的發展,全國縣級地區紛紛建立地方電視臺,為了在廣電競爭中嶄露頭角,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資源,而縣級臺相繼創辦或創新本地新聞節目,將其視為一切自辦節目的重中之重。從總體上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縣級電視新聞節目雖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其自身存在許多新聞誤區,嚴重影響了新聞節目的品牌化、個性化、本土化發展,導致節目收視率往往“不堪入目”。因此,本文以《湯陰新聞》節目為例對一些新聞誤區展開討論和探析,使新聞工作者明確自辦新聞節目存在的新聞誤區,從而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占領市場制高點。
誤區一:宣傳新聞化
新聞和宣傳都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兩者之間有許多交叉重疊的地方,并且可以互相滲透交融。然而,新聞與宣傳并不等同。新聞是對客觀世界新近發生事實的客觀報道,將一些新鮮真實的信息客觀的告知受眾來消除受眾的隨機不確定性,因此,為受眾“答疑解惑”是新聞的基本職能。從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改版開始,新聞媒介就確立了宣傳報道的媒介思想,宣傳者通過媒介運用一些有意義的符號傳播一定的觀念,進而達到影響和引導人們的態度、控制人們的行為的目的。宣傳的形式多種多樣,通過新聞的方式來達到預期的宣傳目的是其常用的一種方法。但是,新聞畢竟不等同于宣傳,新聞可以進行宣傳,但宣傳不是新聞的主要職能,雖然有時是最客觀的新聞報道,也或多或少夾雜宣傳的成分,總歸來說,傳播信息,為受眾“答疑解惑”是新聞的基本職能,所以宣傳任務應該在尊重新聞工作規律的前提下完成。
目前,由于信息覆蓋面窄,新聞題材較少,宣傳性新聞在《湯陰新聞》節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這類新聞一是通過樹立典型人物,報道典型事跡,來宣傳政績。但往往這些節目宣傳色彩濃厚,宣傳技巧老套,形式也沒有新意,這種毫無技巧可言的宣傳性新聞,往往會取得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的效果,老百姓從中得不到實實在在的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造成群眾不想看、不愿看,導致節目收視率偏低。
誤區二:舊聞新聞化
眾所周知,新鮮是新聞的生命。新聞時效性指新聞報道要求及時地、即時地、全時地向公眾傳遞各種新鮮信息,新聞越快才越新才越具有傳播價值。在群雄角逐的媒介時代,新聞已成為易碎品,人們對新聞的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對于“拿來主義”即將舊聞當新聞報道的方式更是厭惡至極,因此,“搶新聞”已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
由于資金、設備、人員等先天不足的原因,《湯陰新聞》節目時常會播報以往播出過的新聞,把舊聞當做“新聞”重復播出,這一現象在全國其他縣級電視新聞節目也尤為突出。例如,于2016年1月19日始播的《交警破案神速 市民錦旗謝恩》的新聞在1月21日重復播出,只是把播報日期更改一下,新聞內容一模一樣,實現一字不差的完美克隆。眾所周知,一條新聞的傳播從來都是一次性的,第二次傳播的“新聞”就成為無人問津的“明日黃花”,這是因為新聞是有“生命”的。試問,這種重復性“新聞”有何新聞的價值可言?這類“新聞”無法滿足受眾求新求異求變的信息需求心理,致使收視率本來就不高的《湯陰新聞》節目更是雪上加霜、舉步維艱。
誤區三:廣告新聞化
目前,我國新聞媒體施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的運作模式,以實現“雙效”為目標,既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新聞與廣告是所有媒體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往的廣告形式難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由于新聞與廣告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廣告主和媒體利用這一灰色地帶大打擦邊球,假借新聞的形式來傳播廣告信息,達到各取所需的雙贏目的。
在《湯陰新聞》節目中,存在著很明顯的廣告新聞化現象。雖然廣告新聞化方式以獨特的魅力可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巧妙地傳播廣告信息,為湯陰電視臺增加不菲的廣告收入,但借新聞之名播廣告之實,又沒有明顯的廣告標記,易使觀眾產生誤解,因此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
誤區四:非新聞常態化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客觀報道,這并不意味著只要是“事實”都值得去報道,而是要遵循新聞價值有選擇的進行報道。新聞價值的要素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然而,在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中,由于內容匱乏、形式單一等原因,常常會出現“有聞必錄”的“新聞”現象,致使許多無新聞價值的新聞大量充斥在節目之中。“有聞必錄”觀不僅是對新聞價值的忽視,更是對新聞事業的踐踏,應堅決抵制這種采集新聞的做法。
在《湯陰新聞》節目中,無新聞價值的新聞日趨常態化,例如,在2015年12月26日播出的《小樹穿上“保暖棉衣”》的新聞,對于廣大觀眾來說可能是一條新信息,但說是“新聞”未免有點兒牽強,將記者看到的有趣現象當作“新聞”來報道,實乃讓人備感無趣。
誤區五:會議新聞主體化
無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新聞單位,會議新聞都是至關重要的新聞源,因此,它在電視新聞節目的構成中占有很大比例,有時甚至占據主導地位。它是人民群眾獲取重要的時政、民生、經濟等信息的主渠道,與廣大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受到眾多群眾的廣泛關注。然而,在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舞臺上,會議新聞是重要的內容題材,是節目的生存之本,扮演“主角”,其他類新聞為“配角”,在報道方式上常常忽視按新聞規律行事。此外,會議新聞存在內容空洞、形式呆板、程序老套等問題,時常產生“會議新聞無新聞”的怪現象,難以調動觀眾的視聽興趣,使觀眾要么選擇關機,要么直接更換頻道,極大地影響了新聞的收視率和傳播效果。
在各類新聞節目快速發展的今天,電視新聞節目尤其是縣級電視新聞節目,在當前及今后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信息傳播作用。本文以《湯陰新聞》節目為例,淺析當前我國縣級電視新聞節目中所存在的五大新聞誤區,希望能給縣級電視臺帶來一縷清風,時長不忘“照照境,正衣冠”,根據自身存在的現實問題以及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我發展的有效策略,提高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和影響力。由于本人才疏學淺,通過此文希望能給各位友人一些啟發,但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案例較少等問題,懇請諸位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
[1]李丹丹.試論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新聞傳播,2014,12
[2]許濤.創新縣級廣播電視臺新聞宣傳的思維模式[J].新媒體研究,2015,8
[3]楊靜.廣告新聞化_成因探析[J].新聞世界,2012,5
[4]詹凡.理解及把握電視新聞時效性的研究[J].新聞傳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