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國 栗大偉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它的寫作過程大體可以歸結為提煉論點、展開論點、論證論點,在這些環節中,都必須進行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概念分析、比較分析、因果分析等。
一、概念分析
分析概念,就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揭示概念的內涵通常采用下定義的方法,如作文題“好奇心”,“好奇心”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因為新奇而感興趣的心理傾向。
明確概念的外延則可采用分類的方法。如“競爭”這一概念,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出很多種競爭,按地理位置可分為“國際競爭”“國內競爭”等;按領域可分為“文化競爭”“軍事競爭”等;按性質可分為“良性競爭”“惡性競爭”等。不同的“競爭”分類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寫作角度。如《有競爭才有發展》,競爭可分為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良性競爭可以促進發展,而惡性競爭卻會阻礙發展。
概念分析通常還運用下列方法:一是解釋法,比如:“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二是打比方,比如:“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潤花的養分,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沒有養分的花遲早會枯萎。”三是舉例,比如:“謙讓不可棄,它是一種人格美。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至今,成為了孩童啟蒙時期的必讀名篇。孔融謙讓,是一種孝道,尊敬之道,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美。”四是定范圍,比如:“在學業上要想取得成果,貴在一個‘勤字,包括勤練、勤記、勤觀察、勤動手、勤思考、勤總結。”
概念分析,從根本上說就是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具體化,認知事物、明確事物的本質屬性,深刻認識和理解事物發展規律,從而使議論文的寫作具有思維的廣度、深度和辯證性。
二、比較分析
俗話說:“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就是確定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可以分為兩類:本質、現象均有相同(嚴格說來是相似)之處的比較,我們稱之為類比分析;本質、現象均不相同的比較,可稱之為對比分析。
類比分析,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作者把鄒忌受到不切實際的贊美,即受蒙蔽的這一現象類推到了齊王的身上,生動地證明了“王之蔽甚矣”這一論點。又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陽,也沒有無盡的光和熱,類推出中國也不是太陽,也沒有無盡的光和熱,不可能一味地給予,除非中國像尼采那樣瘋掉。
類比分析可以是縱比,即把同一事物發生在不同時間、地點的情況進行比較;也可以是橫比,將發生在同一時間、地點的性質相同或相近的事物進行比較。
對比分析,如《納諫與止謗》中,通篇都使用對比手法,把虛心納諫的齊威王和粗暴止謗的周厲王進行對比,古人與今人進行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對比分析也有縱比和橫比兩種。縱比是指時間上的前后對比。如用八旗子弟前期能征善戰、建功立業與后期縱情享樂、喪權誤國對比,可用來證明“創業而不守業就會有亡國之災”的道理。
橫比是指同一時間不同事物間的對比。如《贊公仆精神》一文,用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職,僅留下8元6角人民幣和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的正面事例與原北京市副市長王寶森,利用人民給他的權力,大肆貪污受賄的反面事例作對比。這樣一對比,清廉與貪婪,涇渭分明,有力地論證了作者的觀點。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用哪一種比較法,所列的兩類事物必須有可比性,亦即必須有某些屬性相同或相反。
三、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并據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
因果分析法可用原因來證明結果,也可以用結果來推導原因。這種分析方法,可使材料與觀點統一起來。 如果凍的《教授做不出小學“奧賽”題很正常》一文:“都說術業有專攻,小學‘奧賽題,成年人不會做,甚至中科大教授做不出來,這也很正常。因為,奧賽培訓有一定的套路,奧賽級別的選手選拔,本就不是為普通人準備的,而是為那一部分有著獨特興趣的孩子準備的。喜歡奧賽的孩子,題目越難,他越喜歡。而且,奧賽比拼的不僅是智商,更是勤奮。”此文段運用由結果推導原因的因果分析法,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因果分析法就是從因果關系上把論點與論據聯系起來,就是對事例中的行為,沿著“為什么”這條思路,探求其根源,發現其本質,使論述逐步深化。
在運用因果分析時,需要注意三點:一是分清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引起結果的最本質的因素,是深層次的,鮮為人知的,所以就越能說明問題的實質,就越有說服力;二是分析導致一個結果的不同原因和同一原因引發的不同結果。事物發展是普遍聯系的,一個結果的出現不可能僅由一個原因引發,一個原因不可能只導致一個結果的出現,所以需要我們多角度分析,以使論證有力;三是互為因果。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互相轉化,是極為普遍的現象。某現象在此因果聯系中是結果,而在彼因果聯系中則是原因,而在同一關系中,兩種現象則互為因果。
只要我們掌握各種分析方法,靈活運用,就一定能寫出論證嚴謹、文采飛揚的好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