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我們常說:人性本善。人的善良源自于內心,源自于內心的寧靜,源自于高尚的生命追求。
做一件善事,是由我們的內心信念決定的,與外在的物質獎勵無關。如果做善事是為了物質獎勵,那么當那些人急切需要幫助,而恰恰沒有相應的物質獎勵的時候,我們就無動于衷?
讓座,一個簡單的善舉,如果真的需要物質獎勵——門票,才能促成,我們的心真的會得到安寧和愉悅嗎?如果沒有門票的物質獎勵呢?難道我們就不讓座了嗎?我們就任憑那些年邁體弱、身體不適的人站在我們身邊,我們真的會坐得心安理得嗎?當然不會,因為人性本善,善良讓我們內心寧靜。
雷鋒,做好事不求回報,可謂家喻戶曉。假如雷鋒做好事只是為了獲取回報,那么今天他還會被人們銘記,還會有雷鋒月嗎?如果雷鋒做好事,只是為索取回報,他還會得到人們的贊許嗎?他還會成為許多人的榜樣嗎?雷鋒做好事只是出于他內心的善良,內心的善促使他做善事,不欲人知,不求回報。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為救學生而放棄了自己的安好人生。當失控的汽車沖向學生時,張麗莉先是把后面的兩個學生擋住,又一把推開了周圍的幾個學生,自己卻慘遭車輪碾軋。張麗莉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換得了學生的安全。這,不正是因為她內心的善良嗎?
屠呦呦,諾貝爾獎獲得者。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她為醫學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她創制的新型抗瘧藥———青蒿素,解決了醫學上的大難題。消息一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然而屠呦呦并沒想借此出名,讓自己名利雙收。對于記者的采訪,屠呦呦閉門謝客。她覺得為事業付出,無怨無悔,用醫術來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讓她獲得了內心的寧靜。
同樣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在做任何善事時,也不應總想著回報和索取,正如“讓座”這樣的小事,它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我們都應該去做。只有這樣,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他人才會同樣伸出援手來幫助我們,這個社會才會和諧美好。
行善,發自內心,不求回報,從我做起!
教師點評:
本文立意深刻,分層論證,思路清晰,論據具有典型性。雷鋒、張麗莉、屠呦呦三個事例,由淺入深,行善事是發自內心的,不是欲先人知的,是能夠成就事業的,從而水到渠成地得出觀點:每一個普通人都要有善心,社會才會更美好。
本文語言流暢質樸,多次運用反問句,起到引發讀者思考的作用。在文章結尾,用呼告的方式,再次強調論點:善心來自內心,需要每一個人努力。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6分+發展等級16分=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