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軍
【摘要】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它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大顯身手,加快學生與科學知識的相融相通。信息技術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方面,在輔助學生理解科學概念方面,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體現了其傳導、輸出、設計等它物無法比擬的高效作用,走出了單一、枯燥的課堂形式,創造了具體形象豐富多彩的小學科學多媒體教學形式。
【關鍵詞】 小學科學 信息技術 教學質量
我們處于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科技迅速發展的新時代。互聯網和多媒體成為普遍傳遞信息的工具,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在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小學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自然也涵蓋著小學科學教學。由于課程自身的內容所決定,它包含著很多抽象的知識,采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改變教學的方式,同時也為科學教學注入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營造了全新的學科教學氛圍。用圖像、聲音乃至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極大的提高了科學教學效果。
一、統觀教材,合理安排課程
由于身處農村,設備、資源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善于統觀教材,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在科學教學中的優勢作用。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學生可以通過動手實驗體會杠桿、輪軸的秘密,還可以探究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斜面的作用。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可以引領學生關注我們周圍很多不同形狀和結構的物體,探究它們承受力的特點。這兩個單元的教學盡量少用甚至不用信息技術,這樣,可以留給學生更多思考與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也可以為其它單元的教學使用信息技術騰出更多的時空。
二、發揮技術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課前“激趣” 。如在教學“電磁鐵的磁力(一)”時,課伊始筆者就用課件演示吊車搬運廢鋼鐵,通電時吸起廢鋼鐵,搬到別處時斷開電源,廢鋼鐵便自動落下,這樣將無聲的圖片和文字轉化為有聲有色的生動畫面,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強大的磁力所帶來的震撼,這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然后再引領學生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課中“持趣”。如在教學“電能從哪里來”,筆者先引導學生認識各種電池,再帶領學生制作簡易的發電機,探究如何發電,如何檢測電流,但這種電能很小,學生的興趣不會持久,如果擴展到我們的生活用電,再利用多媒體資源帶領學生參觀發電站,以及長江三峽電站,利用多媒體的視頻資料把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大規模地轉化成電能呈現在學生眼前,同時配合聲音講解,給學生以視覺、聽覺、心里上所帶來的深層次體驗,相對于只是讓學生干巴巴地收集資料,做模擬實驗所無法比擬的,而通過多媒體視頻的播放,學生的好奇心都被調動起來,同時多種感官參予到學習當中,可以想象得到,學習效果要遠遠超出傳統教學所帶來的學習效果。
三、正確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技術與科學課程的整合就是希望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能夠有效的改進現有的課堂教學;通過發揮信息技術資源的豐富性,交互便捷的特點,發掘學生最大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筆者曾有過一次深刻的嘗試,在教學 “電磁鐵的磁力(二)”時,引導學生猜測電磁鐵的磁力大小除了和線圈圈數有關外還可能和 ①電池節數 ②導線粗細③鐵芯粗細④鐵芯長短⑤導線長短等因素有關。這里由于因素眾多,筆者怕學生們控制不好變量和不變的條件而拖延時間,于是筆者用CAI 課件展示了三份研究計劃表,然后讓學生根據計劃表做實驗。匯報交流的時候,學生們紛紛拿出實驗記錄表,大多數學生的意見趨于一致,難點很快突破,比筆者預設所用的時間要少得多,筆者預計要生成的“吵鬧激烈”思維碰撞的場面沒有出現,筆者不禁暗自失望,課前的準備工作,未能發揮應有的價值,真可謂“厚積薄發”。
第二次上課,在引導學生猜測后,筆者沒有急于應用課件,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問題——預測——設計實驗計劃——完善實驗計劃——動手實驗、記錄——整理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反思、應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動。 等到匯報交流的時候學生們各不相讓,紛紛發表自己的結論,一番唇槍舌戰之后,筆者再出示課件,所有的疑問與爭論都可以水落石出,意見趨于一致。學生們通過驗證,如果與猜測的一致可以獲得極大的滿足感,體驗收獲成功的喜悅,如果實驗證明自己猜測是錯誤的或不全面的,可以使學生重新組合腦中的原有知識,形成新的認識,使其思維更靈活。相比之下,第二節課的教學效果大大超出第一節課。
四、總結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濫用,更不能因為趕潮流而亂用。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學課中運用好信息技術,為科學課堂注入新的血液,讓科學課堂充滿活力!
參 考 文 獻
[1] 于水梅.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j].教育, 2015(03).
[2] 謝少峰.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