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萍
【摘 要】 要實現數學教學從獲取知識這個目標轉變為關注人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在經歷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學生在認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關 鍵 詞】 體悟;數學;教學;小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堂,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數學教學既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建構的過程。這種主動建構必須是在學生對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體驗、反思的基礎上實現的。從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認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學生都是有著豐富的人格和豐富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當今課堂上,越來越呼喚“體悟”教學。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來談談“體悟”教學。
一、猜想創編,于探索挑戰中“體悟”學習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兩個轉化過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結構轉化;二是由學生的認知結構向智能轉化。這種轉化過程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才能實現。沒有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是沒有辦法學會數學的。因此,數學的教學應力求體現知識發展的階段性,讓學生經歷嘗試、假設、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心向,使學習數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內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體驗后,再組織學生編出好算的除法題“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這一極富挑戰性的活動。在學習中,我多次組織學生進行猜想活動,并不在于學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確的結果、結論,重要的是通過猜想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并使學生從中學到探究知識規律的科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發現“75÷3= 65÷5= 84÷4= 42÷3=”的多種計算方法。而學生對口算的感悟過程是思維不斷深入、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學生享受到探索活動的樂趣,對枯燥無味的口算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我認為在進行數學規律探知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大膽地讓學生進行猜想。
二、實踐探索,在操作情境中“體悟”學習
數學學習只有通過學生的探索、發現,在發現中體驗認知、情感、技能、態度才能協同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這些過程中獲得積極良好的體驗。這正是“學科本位”轉向“關注”學生。在《什么是周長》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概念,我設計了(1)比一比、畫一畫、評一評三個環節,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感知周長。讓學生在比較中給圖形分類,揭示封閉圖形與非封閉圖形。這樣,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媒體的直觀演示,便于學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互使用,發展了思維能力。請同學評一評,并指出所畫圖形的周長,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進一步體會到在同一平面內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作這個圖形的周長。(2)通過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體驗周長。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經歷實物操作,再到畫圖表征,充分體驗周長的意義,并感悟周長的實質。激起學生的思維振蕩,放射出欲罷不能的情感元素,從而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展開學習討論。
三、溝通聯系,在遷移同化中“體悟”學習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與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先讓學生把一個蘋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導出“1份可以怎樣表示”。在學生無法用整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時再引出分數。顯然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完整,牢固數學知識,不利于學生面對問題、主動搜索、溝通聯系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引導深究,于反思總結中“體悟”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一切認識都必須通過主體的建構活動才得以完成。所以學習者必須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監控和自我檢查,以診斷和判斷自己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設置的目標。通過反思,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思維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高認知能力。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應“導在所當導,放在不得不放處”。上面的教學中,當學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種想法時,教師創造性地提供了一個變式,讓學生深究,從而強化對口算方法和轉化思維的認識,又孕伏了優化的策略思想。這樣的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的主體建構。
總之,要實現數學教學從獲取知識這個目標轉變為關注人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在經歷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學生在認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平. “體悟”性數學學習[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51).
[2] 歐旨平.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體悟”教學初探[J]. 速讀(中旬),2015(9).
[3] 靳迎迎. 小學數學“體悟”教學研究[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