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萍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事,可以發揮智力潛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興趣的事情,則只能發揮智力潛能的20%左右。因此,對于求學之初的小學生來說,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可以使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增強自信心,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下面我就以小學語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巧妙引入,激發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如講《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在教室正面墻上掛上鑲有黑邊的周總理遺像,用課件出示首都人民在十里長街上為周總理送行的動人景象:靈車緩緩地開動,哀樂低沉地回響。我沉痛地講:“1976年1月8日,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這一肅穆的情境一下子就緊緊地扣住了孩子們的心弦,幾十雙眼睛都閃著淚花。其次,設置懸念引入。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學生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這樣,學生在問中學,在學中問,提高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二、啟迪思維,升華興趣
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后,教師應進行有效引導,及時地把學生帶入積極主動思考的氛圍中去,進一步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上口語交際《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一課時,我針對學習內容都是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的特點,引導學生評價不同的行為。最后得出兩種觀點:正面與反面。接著因勢利導讓學生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這樣就把課堂教學的氣氛帶到了高潮。二是,展開想象,訓練思維的廣闊性。想象是創造的源泉,想象是發明的雛形。恰當地運用想象,能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想象成為活生生的畫卷,從而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如講《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講到“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時,我問:“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像什么?”孩子們滿懷激情地說:“像五棵風吹不倒、雷打不動的青松”“像五個頂天立地的巨人”“像五只被激怒了的雄獅,怒視著敵人”“像五座永垂不朽的豐碑”“像……”就這樣英雄們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生了根。
三、精心結尾,延續興趣
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后,仍要做好后續工作,做好精彩的總結,及時反饋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表現”機會,引發學生的“成就”意識,使學生產生“成功”之樂。這樣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穩定的學習興趣。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多元評價、學會欣賞、學會分享。既關注自己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為了穩定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得以延伸,可為學生提供“自我小結”的機會。如請幫幫我。這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全班學生躍躍欲試,有的說:“通過學習,我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有的說:“我知道了文中重點句的含義”等。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堂課的知識,領會了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懂得了如何做人,使情感教育得到升華。
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成分。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知識看成一種獲得精神財富的快樂和滿足,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負擔。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