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璇
曾經在課改路上猶豫徘徊、走走停停的我,經歷這段時間的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我和孩子們都親自感受、體驗了新課程給學習帶來的快樂。很幸運,我和孩子們都遇上了這次課改。課改讓我徹底轉變了教學觀念,改變了教學方法。我不會再居高臨下獨攬問的大權,而是尊重學生,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一、“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在情境中積累
自課改以來,“課前三分鐘”展示是小學語文課的一大特色,多數老師都要充分利用這寶貴的“三分鐘”搞一些語文活動,使學生積累知識,鍛煉能力,提升思想,培養其語文學習興趣。我也不例外,充分利用這三分鐘時間,讓每個學生輪流提前準備文章,內容無過多限定,提倡美文,哲理散文,富有啟發意義的故事等。要求學生每天都要作適當的積累,用每天的這三分鐘,組織學生匯報積累成果,孩子們講時事、評時事、講笑話、講人生哲理等等,他們饒有興趣,個個躍躍欲試。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提升,素材的積累,語言的學習,能力的鍛煉。如此完美的結局,何樂而不為?
二、“自學”,讓學生在情境中質疑
談到自學,同學們自然會想到愛迪生、高爾基、法拉第、華羅庚、瓦特、萊特兄弟、列寧、林肯等偉大人物的名字,不錯,他們沒上過幾天學反倒成就卓著。可見,任何人要想有所作為、有所建樹,都離不開自學。一個人即使沒有上過大學,但如果他有自學的習慣和自學的能力,那么,他將來在工作上的成就決不會比大學畢業生差。相反,一個人即使讀過大學,甚至留過洋,拜過名師,但如果他沒有學會自學,沒有自己刻苦鉆研的習慣,那么,他便只會在老師所劃定的圈子里轉來轉去,知識領域難以擴大,更不要說在科學研究上的有所發明和創造了。這是因為,任何發明創造都是搞人家沒有搞過的東西,走人家沒有走過的路。誰能告訴你走哪條路呢?只有自己去摸索,去學習,去不斷更新知識。因此,一個人要有所建樹離不開自學,自學也的確使眾多人在情境中質疑解疑,從而獲得了成功。
三、“群學”,讓學生在探究中解疑
群學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由于它在改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等方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群學活動中,我根據班內的實際,有意識地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位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優良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
四、“展學”,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升
展學是學生們對小組內的學習成果進行匯報展示,在語文課堂上,展學環節精彩極了,激烈極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更難能可貴的是,那些之前從來沒有信心發言的學困生都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學們常常會在相互補充或者反駁中,探究課文的內涵,分析豐富的人物個性,品味獨特的語言魅力。有時我們會為作者的幽默而哈哈大笑,也有時我們會為主人公的悲慘遭遇而傷心不已……這樣,40分鐘的語文課堂就伴隨著我們的喜與憂、愛與恨悄悄溜走。到了課間,都還沉迷在故事的情節中。
總之,孩子們眼中的課改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輕松愉快的。我們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課改之樹一定會常青,課改之花一定會常開不謝,并結出豐碩的課改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