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輝
[摘 要]蔬菜標準化生產可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哈爾濱市阿城區在蔬菜標準化推進模式方面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績與經驗。對其進行研究與介紹,以供參考。
[關鍵詞]蔬菜標準化 推進模式 成績 效益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1-0194-01
一、 阿城區蔬菜標準化推進情況
阿城區隸屬于哈爾濱市,是黑龍江省傳統的蔬菜生產區域,有耕地119.4萬畝,其中蔬菜17萬畝,約占15%。近年來,阿城區發揮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標準化推進模式,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初步形成了以無公害蔬菜為主體的標準化生產體系。2015年,全區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播種面積20萬畝,總產量55萬噸,蔬菜全部實現了無公害化生產。全區累計認證無公害蔬菜產品136個,認證有機蔬菜產品9個,認證無公害食用菌4個,蔬菜占三品總數的35%。“阿城大蒜”、“阿城大白菜”獲得了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
二、 阿城區蔬菜標準化的推進模式
(一)政府主導模式
模式特點:以行政行為為主導,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產品,側重優勢產地和地區,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提供相關標準及其信息、生產技術、優惠政策、配套資金,來實施的標準。政府主導有著獨特的優勢,政府行政權力的強制性可以降低標準工作推進的成本。
模式內容:主要開展四大體系建設。一是組織領導體系建設。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主管農業的副區長任副組長,各相關部門和鄉鎮一把手為成員的蔬菜標準化生產模式研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蔬菜標準化生產規劃、實施方案;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全區蔬菜標準化生產的日常工作、組織管理和綜合協調工作;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辦公室,鄉鎮以現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基礎,成立了監管站,真正實現了“層層有機構,事事有專人,發展有目標,措施有保證”的推進格局。二是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制定了《哈爾濱市阿城區五年蔬菜標準化生產發展規劃》,搞好管理者、農民、消費者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建立四大班子成員包地塊的“四包”責任制。按照統一環境質量、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產品標準、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產品標識的“五統一”的要求,建立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不斷探索蔬菜標準化生產模式的新路子。嚴格管理,抓好標準化生產,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程,抓好模式化示范。三是生產檔案體系建設。建立標準化生產技術檔案,抓好生產記錄填寫,對農民經濟合作組織進行備案。四是質量監督體系建設。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出臺了《無公害農產品“十戶”聯保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承諾制度》等10項制度;出臺了《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管理辦法》、《農產品重大安全事故處理辦法》等7項管理辦法;出臺了《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質量保證措施》、《農產品生產環境進一步改善措施》等4項措施。實施他人品監管、生產過程監管、網絡監管的全程質量監管。完善質量追溯系統,建設阿城區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平臺,可覆蓋四項重點監管內容。建立健全檢驗檢測體系,成立了區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加大監測力度,把好農產品出口關。
(二)合作組織自律模式
模式特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標準將產銷銜接起來,運用合作社的技術與組織資源,將生產規模做大,將品牌做響,將市場做活。合作社擁有自己的品牌和標志,所有簽約農戶生產的產品,統一使用合作社提供的包裝、封存材料,經合作社逐戶驗收合格后統一由組織對外銷售,確保市場和價格的穩定,也有利于維護簽約農戶的利益。
模式內容:一是基地管理。首先培訓社員,合作社根據社員需求,有針對性請老師講課,并發放生產技術規程,從源頭把好第一關。基地內實行“十戶聯保”制度。基地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的生產管理制度,保證標準化質量。記錄管理,及時指導生產單元內的每個成員填寫生產記錄。二是認證管理。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的創建,積極組織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三品”認證工作,把蔬菜質量安全工作作為評比省市示范社的重要條件,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蔬菜標準化生產上水平上檔次。三是行業自律。合作社是實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的主體,要加大宣傳力度,使標準化推廣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的自覺行動,積極引導他們樹立以市場為導向,向質量要效益,靠誠信求發展的理念,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把好標準實施的第一關。
(三)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模式特點: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標準為依據、以經濟利益為紐帶,通過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推動蔬菜標準化生產。突出龍頭企業主導產品生產原料基地建設,通過生產合同和購銷合約,將千家萬戶的生產個體組織起來,共同打造品牌,共同準入蔬菜和開拓消費市場,將龍頭企業的生死存亡、經營利潤與農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
模式內容:三個環節相統一。通過龍頭企業、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龍頭企業通過合同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按照統一的要求和規格組織生產;通過加工和包裝過程,實現分等分級和市場標識;通過統一的銷售,形成規模優勢和抵御市場風險,解決散戶農民與市場脫節問題,實現千家萬戶農民與千變萬化市場的對接。兩個措施相配套。一是生產性資金統一由龍頭企業提前支付給農民,確保生產的正常進行;二是生產技術和生產標準統一由龍頭企業提供,并負責統一的技術培訓和指導。五個過程簡便化。圍繞從源頭抓好產品質量安全和提高生產效率,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統一由龍頭企業提供品種、農資、技術、規格和包裝,使多個生產個體在完善的標準體系下圍繞龍頭企業的品牌展開生產活動,實現共同的生產目的和利潤追求。
三、 阿城區蔬菜標準化推進的績效分析
阿城區蔬菜標準化推進項目設計科學,操作規范、工作到位,取得顯著成效。
(一)提升了蔬菜品質。阿城區從加強農業標準化、牢固樹立“標準就是質量,標準就是市場,標準就是效益“的觀念,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條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核心,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加大農產品標準化的推廣實施力度,加強農產品檢測和質量認證,實現了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蔬菜質量大幅提升。目前,全區蔬菜優質品率達到95%以上。
(二)拓寬了銷售渠道。由于蔬菜質量的提高,加之多年的市場推廣,蔬菜品牌的影響力逐年擴大,拓展了國內外市場空間。阿城大蒜出口南韓、日本、俄羅斯等國家,阿城大白菜銷往吉林、遼寧、北京、深圳等地。阿城區新利街新農村棚室番茄深受江浙一帶市民的喜愛,每年有800噸番茄銷往江浙一帶,阿城區阿什河街的春香菜年產量達2000噸,90%銷往哈爾濱市市場,深受市民喜愛。
(三)提高基地菜農經濟收入。由于采用標準化生產,蔬菜質量提升、售價提高,而且產量大幅提升,使農民收入成倍增長。今年全區菜農人均純收入12000元,比實施標準化之前增加20%以上。哈爾濱阿城白城大蒜協會,實施標準化之前,每畝大蒜復種秋白菜產值在3000元左右,實施標準化生產之后,每畝產值增加到6000元左右,是實施標準化前的1倍,收入也翻了一番。
(四)開辟了農產品標準化工作的新路。阿城區創新三種農產品標準化推進模式,即政府主導型、合作社自律型及龍頭企業帶動型,這三種模式的探索開辟了農產品標準化工作的新路,對于推進農產品標準化、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起到積極作用。目前,全區按照農業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占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的90%以上,在全省各縣市居前列。
四、 結束語
作為大金第一都的阿城區,在蔬菜標準化推進過程中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獲得了農民受益、消費者滿意的效果。文中對蔬菜標準化的推進模式進行了研究與總結,以期對各地的農業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