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霜
摘 要 高三生物復習教學中,學生基本上是處在“聽講—識記—練習—考試”這樣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況,致使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淡薄,能力薄弱。教師要善于“牽手”學生教會方法,敢于“放手”學生展示想法,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愿,提升思維能力。
關鍵詞 生物復習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很多學生進入高三后,由于各科復習任務的加重、作業量的增多,學生出現了“等老師講解、靠老師歸納、要老師反思”的“等、靠、要”被動學習狀態,學生不愿也不會系統整合五本教材的相關知識,少有深入探討。而從當前高三生物課堂復習現狀來看,“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是常態,許多教師課堂上普遍講得多,學生缺少參與及自主學習。教師的“學生意識”沒有真正落實到行為上來,使學生對教師講過的內容記不住或死記硬背,造成“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的低效學習結果。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行為,思維能力是難以提高的。下面就此談談解決這些問題的做法。
1 牽手學生,教會方法,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1.1 指導學生做章節歸納
學生歸納的常見誤區:(1) 不愿做歸納,覺得耗費時間且不能直接見效。(2) 不會做歸納,將歸納變成了“抄寫”,如將筆記再抄一遍、抄書上的各級標題、抄輔導書前的知識小結。(3) 歸納要求高,細枝末節均不放過,耗費時間多。最終由于沒有方法造成低效率,學生很難堅持。
由于高中生物教材知識點分散,概念圖解記憶要求高,學生不會歸納,很難提高復習效率。教師要說明歸納在生物復習中的重要性,教會學生歸納的方法,引導學生花時間來歸納,并使學生逐漸成為一種習慣。筆者的做法是:(1) 在課堂上,領著學生一起逐步構建知識網絡,說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2) 拍攝學生的歸納作業,課堂上展示及點評。(3) 讓學生離開一切書本,在腦海中整理儲存的知識,選出核心詞,先把記得的主要知識寫下來,再梳理它們的關系。對細節及錯漏,可以看書再補充。(4) 要求呈現形式可以多樣,可以線索式,也可發散式,重要的是思維的構建過程。(5) 對同一內容,一輪復習側重知識點、線的歸納,二輪復習更側重綜合性的織網歸納。
1.2 教會學生做錯題集
高三備考過程中,測試是經常采用的手段,特別是高三周測、月考、模擬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試很多,但總有教師抱怨“這道題講過N遍,學生再考還一錯再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通過研究發現主要原因是教師事事包辦的結果。教師加班加點批好卷,認真進行答題情況分析,講評課從頭講到底,反復強調哪錯了下次要注意等。這樣包辦的結果是學生養成了被動接受的習慣,沒有對自己存在的問題認真總結反思,沒有經過大腦的深度加工,當然就記不住了。所以教師要教學生錯題分析和整理的方法,如把錯題抄在本子上(也可節選錯誤點摘錄或剪下試題粘貼),在該題下方完成三步總結(錯因分析、正確解釋、知識點復述)。教師要加強檢查與反饋以保證學生的積極性。有了學生課前的錯題反思,教師的講評課則以掃除薄弱點,查漏補缺,完善知識結構為主。這樣講評的針對性更強,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意識,提高應對試題新情境的能力。
1.3 示范解題的思維路徑
二輪復習后階段,學生的主要問題是知識點遺漏和遺忘,綜合運用能力欠缺,解題不規范,語言組織能力不強,答題的速度不高。由于二輪復習時間有限,教師詳析考點的原則是:① 學生自己已經會的不講;② 自己能學會的不講;③ 很多學生聽了也不會的,要盡量少講。教師對例題和習題的選擇則講究“少而精”,不選偏題難題怪題,對學生不易理解的重難點內容可增加變式訓練加于強化,側重在方法和規律上進行引導。如指導學生非選擇題的的“4步答題法”:(1) 審題,提取信息,讀字、句找關鍵詞,感知顯性情況、條件,挖掘隱蔽條件(可將關鍵詞句圈出,弄明問什么)。(2) 知識定位,就是圈定知識范圍,從而確定思考的范圍和途徑,避免盲目思考,無頭無緒,一籌莫展。(3) 聯系搭橋。即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搭橋,圍繞已知和未知進行多方位的思考,找出相互聯系的知識。(4) 組織答案,要求學生切題正確,回答到位,答案全面,用詞科學。教師可在黑板上用文字和箭頭一步步演示解題的思維路徑,讓學生由模仿到形成習慣,答題會準確而快速。
2 放手學生,創造機會以展示學生做法想法
在二輪復習的后期,很多教師常常感嘆:“通過強化訓練和解題技巧指導,學生的解題技巧及文字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但又常常因書本中的基礎知識遺忘而丟分。怎么辦?”其實,后期的復習更應多放手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凡是學生能做到的,教師就不要“代勞”;凡是學生能自己說的,教師就不要說出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更有學習責任,自己親身參與的學習才更牢靠,相互學習的欲望才更強。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切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發揮自我,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真正做到敢于放手,還學生施展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2.1 放手讓科代表出課前小測題,檢測重點知識掌握情況
常言道:“天助自助者。”沒有什么人比自己更能幫助自己了。對于基礎知識遺忘的問題,教師可指導學生按考綱的考點有效閱讀教材:(1)閱讀章節的前言和小結(前言部分闡明單元課題目標和重點,小結概述了單元知識的關鍵,前言和小結中蘊含著相關知識的聯系);(2) 熟讀單元課題的三類知識(描述生物事件的術語;經典實驗及其研究的方法;表述概念要素、原理要點、理論觀點的主題詞、短語及黑體字);(3) 重點解讀必修教材的圖解,關注經典實驗。為了檢驗學生的讀書情況,每次課前5 min可由科代表自主在黑板上出1~2道基礎問答題,全體學生在作業本上作答后再看書訂正,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基礎知識的滾動復習中來。
2.2 放手讓學生上臺進行試題講評,展示學生做題思路
后期復習考試密集,講評頻繁,學生對教師的講評課會出現疲憊麻木。筆者輪流請學生小組代表上臺講評分析試題,可以是講一道題,也可以是一節課的整份卷交給學生,當然要在前一天就做好安排,這樣針性會強很多,效率也高。放手學生講評會讓教師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有些題的解題方法更簡便,思維貼近同齡人,學生更易接受。由于學生全程參與,精神集中,問題碰撞產生更多思維火花,學生能力提高更快。
2.3 放手讓學生自行提問解答,培養問題意識
復習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會很多,有時會在課堂上天馬行空提出很多問題,很多教師認為回答很費時,影響教學進度,部分學生也認為耽誤他們聽課;又或者有些學生干脆對教師的提問毫無應答,教師很難估摸他們掌握知識的情況。完全被學生的問題牽制或對學生完全不提問都不合適,解決的辦法有:① 教師鼓勵學生提問題,特別是有助打開學生思維的問題在課堂上一定給予時間探討;② 對學生有興趣的生物學相關知識則給每班一本“問題本”,要求每個學生之間相互提問和解答,加強檢查與跟進。如將“問題本”由課代表管理,教師定期檢查反饋,要求按學號順序每天一位學生提一個問題(可以是自己感謝興趣的問題,也可是課堂上有些同學提出的問題),每天由一位同學回答并簽名確認。他們提的問題有:葉綠體、線粒體中的DNA可轉錄出RNA嗎?篩管細胞能否進行組織培養?蟑螂的觸毛有什么用?全部都會飛嗎?為什么生物有“代償”,它是否由基因控制的呢?為什么人快睡著覺時會“動”一下?……學生的這些問題很有趣,他們在相互應答中學會了自己查資料、學會提問題、學會嚴謹作答,更培養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總之,教學是有藝術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從“需要教”到“不需要教”,有一個逐步放手的過程。無論是新授課,還是高考備考復習教學,教師要善于“牽”學生的手教會學生思考,要敢于“放”學生的手給學生展示想法,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實踐、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去求得知識,獲得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要相信學生有能力學習,給平臺創機會給學生展示,教師就會發現學生也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創造者。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張熊飛.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