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榮
摘 要:《內科護理技術》是護理專業各臨床護理課程中專業核心課程,根據我院“1233”辦學模式,內科護理教學團隊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教學改革,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選擇多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現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培養出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能型”的護理人才。
關鍵詞:《內科護理技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8-01
《內科護理技術》是護理專業各臨床護理課程中專業核心課程,在護理專業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根據我院“1233”辦學模式,我院內科護理教學團隊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的重心不再是單一的課堂教學,開啟了“工學一體、醫教結合”的高職護理教學模式。通過行業專家和課程專家的論證,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任務引領”式的課程體系,根據反饋信息改進教學手段、重組教學內容,以使我校《內科護理技術》課程更加具有鮮明的特色。具體如下:
一、教學設計
1、教學指導理念:本課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與襄陽市各級醫院全程共建《內科護理技術》課程。通過對內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根據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及執業資格標準,重新組合、確定教學內容,將《內科護理技術》整合為9大單元、44個典型任務,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及“醫教一體”教學組織模式,通過案例教學、床邊教學、情景教學等學校醫院一體、理論與實訓教學一體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行業標準接軌的考核標準,完成本課程的目標。
2、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選擇多種教學方式。(1)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選擇教學方法。對于教學內容比較難的課程,首先是教師進行講解,然后使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模式,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互動的結果進行有重點的講解,若是存在有分歧的部分,則教師適當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可作為一個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讓同學在課后查找相關資料對于學生理解較容易的部分,則教師可以選擇病例教學法或小組討論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或組成小組,以組為單位探究、研究問題,通過互相幫助學會與人協作。
(2)根據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我校的大專護理學生有二個層次:通過高考統招生、中職護理升入大專護理學生。高考統招護生學生生源是高中生,所以她們對臨床的知識了解很少,表達能力不是很強,但是學生熱于思考,對于理論的知識掌握扎實,所以對于護理英語班和護理普通班的學生在教學上更注意其協作能力的培養,注重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參與,提高小組討論教學法的使用比例。對于中升專學生,因為其有過臨床經驗,所以注重其研究、探究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多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和病例教學法。
(3)科學的教學評價法:在教學評價中我們重視多層次,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對于教師的教學評價我們從學生(在校學生,實習學生和就業學生三個層次)、實習醫院和就業醫院、同行評價、專家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常用的評價方式是調查問卷方式。(4)與髙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緊密結合:我們內科護理技術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緊密結合髙職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堅持以夠用為度,注重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為教學原則。
二、教學手段
1、現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手段上我們根據內科護理技術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特點,緊跟時代并注意結合實踐,注意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并注重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匹配關系,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目的;形成多媒體教學技術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靈活的教學手段。
2、現代化教育手段應用的效果:建設《內科護理技術》網絡資源共享課程,通過開發建設網絡資源共享課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教育手段改革后,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生的信息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精簡了課時,對醫學知識有了具體和感性的認識,不再覺得課堂乏味,能夠掌握教學內容,臨床實習時對于臨床病例不覺得陌生,不至于無從下手,也提高學生臨床實習的效果。
三、教改措施
1、教學方法的改革: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課堂講授結合病例教學、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等小組討論等方法。減少教師課堂講授時間,主動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幫助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理論內容以詳講和簡介相配合的方式在課堂上進行教學。也可在示教室邊示教邊講解。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抓住重難點。同時通過介紹臨床有關最新動態,開闊學生眼界實踐課的教學方法:由三部分組成首先在實訓室以模擬人為對象進行實訓,然后根據實習內容由老師或(和)學生進行病例設計,最后學生進行角色模擬,情景訓練。
改革效果評價:學生上課的出勤率提高,對課程的內容感興趣,并積極提出問題,學生反饋意見認為內科課的生動,具體、形象,學會了如何將理論應到實踐中去,為以后實習和工作樹立自信。醫院反饋調查:學生動手能力強,適應性強,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中,能夠充分應用整體護理程序,正確使用護理措施。理論知識扎實,并能準確應用到實踐中。
2、考試方式的改革:根據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考試方式由以往的單純理論考試改為理論與實踐結合,并提高了實踐課所占的比例。注重了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核,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總之,內科護理教學團隊在“1233”辦學模式理念的影響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教學改革,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選擇多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現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培養出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能型”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蔡澤寰.再談“1233”辦學模式[J].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1):3~5.
[2] 柴 云,李曉蘭,姚為付.基于創新素質培養的案例教學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2):169~170.
[3] 高 燕.大中專護生人際溝通知識和技巧的需求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05,5(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