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璐洋
摘 要:該文從隔代撫養的現狀、成因、研究方法、利弊等方面出發,對國內外研究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并給出相關研究建議。
關鍵詞:隔代撫養;現狀;成因;研究方法;利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03-02
一、隔代撫養的現狀
國內學者調查顯示,在上海目前0-6歲的孩子中有50%~60% 由祖輩撫養教育,而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有總數的一半[1]。城市是這樣的,農村亦如此。現在,農村青壯年男女大多外出打工,小孩則交給老人照管。據估計,全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2]。
最近二十年間,在美國,有5%——10%的18歲以下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3]。調查表明:自上個世紀90年代后,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在國外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并成為研究的熱點[4]。
二、隔代撫養的成因
國內學者李賜平認為,祖輩們根深蒂固的家庭倫理觀念,將對孫輩的撫養,看作是他們肩負的自覺責任。城市中祖輩退休后大多數在體力和精力上都是有能力撫養第三代的,與孫輩一起生活也可以使祖輩排解退休后的心里空虛,重尋自己的價值[5]。鄭日金認為,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年輕的父母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學習,無暇照料孩子。同時,城鄉家庭離婚率上升,單親家庭的增加,也促使隔代撫養方式的生成[6]。此外我國臺灣一些學者梁雅舒(2003)、翁福元(2000)、陳麗欣、林志忠等(2000)發現,祖父母承擔親職角色是因為孫子女的父母離婚、喪偶、受遺棄、濫用藥物、情緒或精神異常、得愛滋病、戒毒、入獄服刑等等,使其無法撫養自己的子女,祖父母則被選擇來替代父母照顧孫子女的工作[7]。
國內隔代撫養的形成原因也比較復雜,農村和城市隔代撫養的成因不同,但在分析成因時,基本上都是針對城市隔代撫養在進行分析,并且目前探討隔代撫養形成的原因主要還是集中在傳統文化與父輩家長外出等問題上。臺灣學者和國外學者有關隔代撫養形成的成因分析大體相同,因而成因歸納上不夠全面。
國外學者認為形成隔代撫養的原因主要是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8]。Anltranan Bee(2001)就指出隔代撫養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包括兒童父輩家長離開家庭外出務工、無承擔兒童撫養的經濟能力等,這些原因就使得祖輩家長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形下,承擔起照顧兒童的責任。
三、隔代撫養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國內隔代撫養的研究以描述為主,而調查、訪談和座談等方法得到的結果,往往受當事人主觀情緒等狀態的影響,所以結果的信度效度不高偶爾有問卷調查,缺乏方法綜合。
國外主要采用祖父母的自我報告法、對祖父母的電話訪問、半結構化的訪談和深度訪談以及對聯邦政府的有關數據進行的分析,很少有對這些祖輩家長的生活及其撫養孫子女的現狀進行直接觀察,記錄分析這種撫養對孫子女發展的影響,研究大多采用量表等,結果以數據的形式出現,對數據進行分析所得結論較國內客觀可靠一些。
四、隔代撫養的利弊
1、隔代撫養的益處。北京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黃海波教授就曾指出,由祖輩帶大的孩子,身體素質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強于其他撫養方式下的孩子。沈衛華(2001)認為祖輩家長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孫輩身上,而祖輩家長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這些正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寶貴財富。李賜平指出,隔代教育還使年輕父母專注于工作和事業,這有利于社會的長遠發展。梅鸝歡(2004)認為,隔代教育一方面能夠減輕父輩家長的負擔"促進家庭關系和諧,另一方面祖輩家長能成為孫輩與父輩家長的溝通橋梁,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可以并駕齊驅。
2、隔代撫養的弊端。李洪曾認為許多祖輩對現代社會人才標準和要求缺乏了解,憑陳舊思想觀念與過時套路來教育孫輩,在教育過程中以經驗代替科學,導致隔代撫養質量下降。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認為,隔代撫養不利于兒童成長,極有可能使孩子的心理老化,缺乏活力,不善與人交際等;另外,祖輩對孩子過分溺愛、過度保護,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李炎(2003)、劉沛洲(2004)調查表明 ”隔代教育”下的兒童,難以接受批評,集體觀念淡薄,缺乏責任心,以自我為中心等。孫宏艷(2002)強調隔代教育會導致“親子隔閡”,影響“親子關系”。
國外研究表明,隔代撫養對兒童情緒、情感和行為產生不利影響。Golbert-Glen等人(1998)則指出隔代撫養的兒童易有焦慮、不安全的情感問題,也較易產生發展遲緩及行為分裂問題。Kleiner, Hertzog與Targ(1999)認為隔代撫養的女孩易有情感與情緒的問題,隔代撫養中男孩最易有行為失序的問題,隔代撫養兒童較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現象。Child Behavior Checklist,Dubowitz及同事發現,有26%隔代撫養兒童有著行為問題,較一般兒童高出10%之多。
國外在探討隔代撫養弊端時,多從兒童出發,研究隔代撫養兒童身上表現出的問題,通過問題反映出弊端;而國內研究隔代撫養弊端時,從祖輩出發,研究祖輩身上具有的特點,著重分析祖輩對孫輩的因果影響,通過影響討論弊端。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在探討隔代撫養的成因歸納上不全面;在研究方法上以描述為主,偶爾有問卷調查,缺乏方法綜合,缺乏量化數據,今后的研究可以多探討新研究方法;查閱文獻過程中,作者發現國內學者還熱衷于對隔代撫養的利弊進行探討,很多學者以為進行利弊分析,并且大(下轉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