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摘 要: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教育,培養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審美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音樂家。音樂基本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懂得音樂構成的基本原理,進而能更準確地理解和體會音樂的美,掌握音樂的精神愉悅方式。文章結合實際對如何在小學音樂課中建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合作;獨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19-01
“音樂是快樂的源泉”,一走進我們的音樂教室,就能看到這幾個醒目的大字。美妙的音樂能松弛人的神經,增添生活的情趣。可是為什么很多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的音樂教育過多的強調枯燥乏味的基本訓練,學習對兒童來說更多的意味著記憶和反復的練習,而不是思考、想象、嘗試和發展的過程。為了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我在幾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發現,改變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的學習方式,建立合作、探究、學生主動的學習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將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作為成功的關鍵,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之中
興趣是學好一切知識的原動力,在教學中,我嘗試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改變了每堂音樂課一成不變的唱《問好歌》的形式,而是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或律動、或唱歌、或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手偶向學生問好。音樂教室的桌椅擺放也相應的隨之變化。新穎的布局、靈活的隊型、優美的律動。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充滿音樂的新鮮的學習氛圍中。使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2、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主動探究。教師以語言描述、音樂繪畫、設問鋪墊創設多種問題情境,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吸引學生積極地運用各種思維方式進行主動探求。
3、在參與中發現、運用音樂情景畫面(錄音、錄象、多媒體課件)不同形式的展現,創設參與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探求興趣。
二、體現“雙主”教學,為學生創設獨立獲取知識、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機會
1、課前搜集、獨立探究。
系統論認為,一個系統只有開放、不斷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才能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走向高級,而傳統的音樂教學過分強調音樂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了音樂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扼殺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束縛了發展的空間。因此,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我課前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相關圖片、音像材料等方式,實現自主學習。而課堂上,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拓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2、把鼓勵作為豐富學生音樂體驗的催化劑。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當學生的表現與老師的感受不相吻合時,一定不要說:你錯了,而應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膽表現出來,留給學生后獨立思考和行動的空間。
3、在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中建立平等合作的學習方式。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自私、對他人缺乏關愛。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在互相交流與合作中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在執教《嘀哩嘀哩》一課時,我請學生共同描繪了一幅春天的美景,使學生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到了春天的美麗和音樂帶來的快樂。
三、讓孩子在音樂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探求音樂的奧秘
1、啟發想象,抓住想象力。
“幻想”可以說是能抓住孩子想象力的游戲,可以用來闡述或強調一個實際的學習問題。教師在示范一個新的活動時,孩子們很可能不理解。然而,當教師用一些圖片、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教具來解說這一活動時,孩子們會豁然開朗。
2、探索符號化活動,提供想象材料。
符號可以作為認知的載體而存在,由于學生的感性經驗缺乏,思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想象的材料也就較平凡,想象的空間受到影響,而生動有趣的符號化活動在這時就有神奇的作用。直觀符號的介入給兒童提供了大量想象材料,為展開豐富想象打下了基礎。
符號化活動的基本心理轉換機制是類比思維,也就是由此及彼→再及彼。比如,在欣賞課時,可以用不同的線條符號表示不同的樂段。我在執教四年級欣賞課《單簧管波爾卡》時,就試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來表示樂曲的三個樂段。有的學生用∽∽∽∨∨∨∨∽∽∽,有的用⌒⌒⌒⌒▲▲▲▲⌒⌒⌒⌒表示,這看似簡單的符號,不正恰當的表示出了樂曲的ABA三段體的曲式結構嗎?這樣的音樂活動完全是由學生自己主動、積極,并伴隨著各種滿足、快樂、自動展示完成的。使原本抽象的音樂形象化為看得見的直觀的符號,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樂曲。經過一段時間音樂符號創造練習,學生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多彩。他們不僅充分運用平時教師所創設的符號,而且,還能創造出自己喜歡的與音樂匹配的符號。
四、利用情境教學拓展想象空間
情境教學所獨創的“形真”、“情切”、“意遠”及“理寓其中”的特點,大大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使學生的音樂活動開展的易、趣、活。想象是被情感激起的,又受感情支配的智力活動。無動于衷、漫不經心的情緒是很難展開想象的。在欣賞音樂童話《彼得與狼》時,學生在情境教學中更容易有完全的情感投入。因喜愛彼得,所以活潑樂段他們進行了小彼得可愛形象的多種塑造;又因擔心彼得,在沉悶、緊張的樂段中想象出狼的兇狠模樣,情感在情境中隨著音樂起伏。教師對情境的設置完全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想象張開了翅膀。
建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說白了就是要讓學生打從心里喜歡上音樂課,讓他們感到音樂課本不是一座很高的雪山,每爬一步都那么艱難,而是一片寬闊的海洋,里面的一切都是鮮活可感的。他們可以在海邊快活地嬉戲,也可以坐船去貼近一下它的脈搏,甚至可以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真正使音樂成為孩子心中快樂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