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洪
摘 要:目前,人類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因此而帶來的災害無時不在地困擾著人類,然而,我國在基礎教育中對災害教育的普及還很欠缺。學校是開展災害教育的最佳場所,地理學科又是災害教育的主戰場,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加強災害教育尤為重要。本文以地理教學中加強災害教育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新課改背景下災害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地理教學;災害教育;必要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48-01
繼2008年5月12日我國的汶川地震以來,全球災害連連,地震、洪澇、干旱、沙塵暴、海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嚴重損失,自然災害已成為世界各國生存與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學地理課程標準選入了《自然災害與防治》這一模塊,但受升學率的影響,地理教學沒有把災害教育放在正確的位置,沒有承擔起喚起國民災害意識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現以地理教學中加強災害教育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災害教育的策略,以豐富災害教育理論體系和提高中學生災害教育的實踐技能。
一、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加強災害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災害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有關災害的基本知識,形成多種技能并可以將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能夠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敢于面對災害并勇于挑戰,同災害進行抗爭的品質。
2、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災害的成因機制,形成地理知識系統。各種災害的形成都與人類的生產活動息息相關,而地理環境的六大要素——“地、氣、水、土、植、動”是地理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是災害形成的動力。因此,只有綜合研究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過程的基礎上去理解各類自然災害發生的機制,才能掌握災害的預測方法,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例如:1998年長江所發生的特大洪水,經過地理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由于人們不合理的利用、改造自然,破壞長江中上游的植被,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使湖泊蓄水能力銳減,防洪能力驟減。通過地理教學,讓學生理解,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是預防洪澇災害的最有效的措施。
二、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存在的問題
1、課堂中講授災害形式單一。教師在課堂中對災害的講授很少,即使講了也只是照本宣科,枯燥無味。2、災害知識欠缺。由于災害知識是高考很少涉及到的,受考試”指揮棒”的功利導向影響,導致教師和學生的不重視,使學生的災害知識欠缺。3、教學資源欠缺,災害意識薄弱,忽略防災演練,災害自救互救技能不強。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是以課本為載體的講授,很少有災害模擬演習之類的實踐性活動,學生的災害技能只是”紙上談兵”。4、中學地理教材概括性太強,與實際聯系少
三、地理教學在災害教育中的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加災害的感觀認識
教學經驗證實,多方面的感覺刺激比單一教學效果更好。如多媒體教學可以集文字、視頻、動畫等于一體。在災害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地震、火山、火災、水災等災害的視頻,在視覺和聽覺方面能形象、生動、直觀地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使學生感受到災害強大的破壞力,對人民生命及財產方面造成的損失,讓學生進行反思災害教育的重要的意義,并根據該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災害發生的過程,分析成災機制,制定相應的防災減災措施。運用現代教育手段進行災害教育要比課堂上一板一眼講授式教學的效果更好,如可以播放一些以災害為題材的影片,如《2012世界末日 》。
2、加強實踐,身臨其境強化災害意識
加強社會實踐,學校可利用各種與自然環境相關的節日:如世界水日、地球日、國際減災日等節日,組織學生辦黑板報、墻報,進行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加深學生對災害的認識,強化災害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災害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必要的逃生和救治的基本技能。利用地理科學所具有的野外實地考察和實踐的經驗,帶領學生對區域的滑坡、泥石流、洪澇等做實地考察,以了解這一區域經常發生的災害及如何防治,是對學生進行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手段。
3、關注時事,培養愛國情操
地理災害教學結合國情、鄉情。國情和鄉情里包含豐富的災害知識。國情教育讓學生認識我國國土廣大,明確我國自然災害的多樣性;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而造成的資源短缺等基本國情,使學生了解我國國土整治和為抗災、減災所做出的成績,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培養防災減災意識,并增強愛國主義,堅定與災害抗爭的信念。結合時事、新聞、熱點開展災害教育。每天世界上都上演著各類災害,多災多難的中國更是災害不斷:北方地區的沙塵暴、西南地區的旱災、山西煤礦的漏水事件、新疆地區的雪災等等。每有重要的災害新聞時,教師應及時給學生觀看和講解,這些鮮活的素材,加上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敏感性等特點,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其他任何的說教練習都來得深刻。
做為一名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有災害意識的合格新時代建設者。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地理學科的特殊性,不僅要傳授災害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通對地理事物的觀察、記憶、演練,理解各類災害原理,提高災害意識,尋求災害的預測方法,實現防災減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才是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培養出來的人才,“以人為本”,“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把握課標,要能跳出教材,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靈活教學。
參考文獻:
[1] 《地理課程標準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 主編:陳澄 樊杰)
[2] 《地理教學研究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編:陳澄
[3] 舒成強,翟有龍,蔣良群,舒秋貴.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學生災害教育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02)
[4] 張 英,陳 紅,譚秀華.可持續發展教育框架下的中學災害教育及實施建議[j].環境教育.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