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林
摘 要:新課程下英語教學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快樂的參與閱讀教學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欲,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重拾閱讀的信心與勇氣。
關鍵詞:增強信心;基礎知識;閱讀空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24-01
一、消除心理障礙,增強閱讀的信心
在新課程,學生對閱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對自己沒有信心,其根源就在于詞匯量匱乏、語法不牢固。如果學生詞但是如果詞匯量小,語法也不會,那么閱讀時就會障礙重重,讀不通、讀不懂、讀不透,自然就會認為閱讀難,就會從心理上排斥,而逐漸對閱讀失去信心。由此可見,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對閱讀重拾信心,關鍵就在于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牢固掌握語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快樂、主動閱讀。另一方面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以圖片、音樂等直觀形象的手段來增強教學的形象性與趣味性,改變以往枯燥無味的閱讀教學氛圍,讓整個閱讀教學活動充滿生機與活力,這樣更加符合初中生的特點與規律,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詞匯的豐富與語法的掌握并不是短期就可以見成效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具體的句子、真實的場景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氛圍更活躍,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這樣學生在閱讀時就可以英語思維來展開,能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重拾閱讀的信心與勇氣。
二、優化閱讀教學結構,夯實學生基礎
新課程下重視閱讀教學,詞匯與語法是學習語言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前提條件。在以往的教學中單詞教學是機械的領讀與跟讀,學生的記憶主要是以機械的背誦為主,語法的學習同樣也是如此。學生會讀會寫,但就是不會用,在閱讀中無法真正地理解。教師要清楚每個環節的目的,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優化閱讀教學結構,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文本,從而達到有效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資源的目的,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
閱讀教學主要包括三個環節:讀前活動,讀中活動,讀后活動。
1、閱讀前活動
新課的導入環節,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閱讀的主觀意愿,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體性與主動性。要為學生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帶入閱讀的最佳狀態。如利用圖片、電子白板等的直觀導入,圍繞學生所熟悉或感興趣內容的談話導入,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生活導入。
2、閱讀中活動
教學的主體部分。第一次閱讀,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獲取詳細的篇章信息,了解生疏的詞匯、短語、結構等。第二次閱讀,教師要提出細節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認真的閱讀與思考,進行充分的交流與討論,以讓學生深刻理解。此部分應以學生自主閱讀與探究為主,輔以教師的啟發性提問與誘導,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信息。
3、閱讀后活動
閱讀后側重于語言形式的掌握、文章結構的分析以及文章意圖層次的理解,對于學生的閱讀來說是一次飛躍與提升。教師可以利用比較、圖表等形式來展現文章結構,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脈絡。然后根據文章內容來設計豐富的活動,加深學生的理解,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與運用能力。
三、增加語言實踐量,延伸初中英語閱讀空間
新課改明確提出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將教學的重心由“教”轉移到“學”上,由“研究教法”轉移到“研究學法”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重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中來。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將閱讀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堅持“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的教學理念,增大學生的閱讀輸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閱讀實踐,在閱讀中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見聞,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運用性輸出,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口語水平。
1、精心選擇閱讀材料
要讓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進行跳讀、略讀等形式的閱讀,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這樣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思考與思維,這樣才能確立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課外閱讀材料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適合初中生閱讀。我們要根據初中生的興趣愛好與初中英語基礎、認知水平來選擇內容豐富、思想健康、難易相當的閱讀材料,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初中英語學習需求,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這樣學生才能讀得輕松、讀得愉悅、讀有所獲,才能在不斷的閱讀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強學生有效閱讀的信心。
2、鼓勵學生自主提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學生的閱讀活動中,重視學生間的差異,將學生視為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習群體,這樣才能促進實現學生個體富有個性化的發展和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不能只是讓學生來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勇于質疑、敢于挑戰,大膽地發表個人見解,能夠自主地提出更多的問題,這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哪怕學生所提出只是一些簡單而膚淺的問題,我們也要給予學生正面肯定,并將這些問題集中起來,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這樣在交流中就可以讓學生認清這些問題的價值性,再加以必要的指導與啟發,學生的思考自然就不會只是浮于表面,進而能夠提出富有探索價值的問題來。
3、教師定期檢查閱讀情況
教師采用豐富的形式與活動來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檢查。讓學生復述閱讀材料,用表演對話的形式展現出來,或是交流心得與體會等等,并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讓學生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激發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同時讓學生真正地愛上閱讀,學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