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01
《地理課程標準》鮮明地提出了地理學科的基本理念,其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理念的核心和重點。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許多與地理知識息息相關的實例,教師只要深入挖掘,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就會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地理知識”,產生“我要學好地理”的強烈欲望。現在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如何運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進行有效的教學。
一、觀察生活,學習地理
人們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的博學多才,可見地理知識的蘊涵豐富。我們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善于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例如:沙特阿拉伯人喜歡穿白色的、寬大的袍子,印度美女喜歡穿漂亮的紗麗,藏族牧民穿肥大的藏袍等等。為什么世界各地的服飾差異這么大呢?那是因為世界各地氣候不同。
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餐桌上常見牛排、奶油、奶酪等食品。歐洲人的這種飲食結構與發達的畜牧業有密切的關系;印度人喜歡吃帶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是為什么?因為印度氣候濕潤,濕氣比較重,吃咖喱和辣的食物可以幫助排除濕氣;我國北方人冬季喜歡吃火鍋、南方人喜歡甜食、新疆人的特色食物馕餅、西藏牧民以糌粑為主食,這與當地的氣候和特有的風俗有關。
北極因紐特人居住冰屋,因為當地氣候寒冷,冰屋保暖性好;印度尼西亞達雅克人居住高架屋,因為氣候潮濕炎熱;西亞沙特阿拉伯人傳統民居是碉房,因為處于沙漠氣候。我國北京的傳統民居是四合院,因為風沙大;山西傳統民居的房頂為什么向自家院子傾斜,因為“肥水不流外人田”。
俄羅斯向東歐各國出口天然氣用管道運輸;世界各國向中東地區進口石油選擇遠洋航運;我國四川汶川發生地震,急需的藥品選擇飛機運輸;十萬噸大米由哈爾濱運送到北京,采用鐵路運輸。選擇哪種運輸方式與運輸方式的特點、運送的貨物和運量大小有關。
以上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紹了與生活有關的地理知識。當我在課堂上用媒體課件直觀展示圖片并進行簡介,讓學生分析原因的時候,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激發了學生的欲望,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于是這些知識就在學生的討論中非常容易地掌握了。
二、關注時事,深化地理
古人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說明時事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平時要通過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網絡“百度一下”等途徑,了解國內外時事熱點,有選擇地納入到地理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養成自覺關心國內外時事熱點的習慣。
例如:當學習“長期的熱點地區中東”時,向學生拓展了中國最高的國家級頂層發展經濟戰略:“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過媒體形象直觀展示周邊國家及其路線圖,培養學生形成空間思維;當學習“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時,向學生拓展印巴戰爭、克什米爾問題、恒河水源之爭等問題;當學習“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時,拓展中日“釣魚島”問題,南海石油(號稱“小波斯灣”)之爭;當學習我國“水資源”時,了解 “南水北調工程”和“長江三峽工程”等等。課堂上,我不僅僅只拘泥于簡介時事熱點,而是將時事熱點知識與當堂課的知識緊密結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有時自豪,有時激憤,有時新奇,課堂氣氛活躍,因而我的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三、實踐活動,應用地理
歌德說:“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應當運用。” 學習地理知識不能偏重于課本,遠離生活實際,應將實踐活動與地理知識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加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例如:在學習影響“世界氣溫分布規律”海陸因素時,學生對“陸地和海洋的氣溫變化是不同的”不理解:夏季是陸地升溫快,還是海洋升溫快?是陸地散熱快,還是海洋散熱快呢?我和學生一起進行了探究實踐:在上午八點時,將裝有沙子和水的兩個盆放在太陽下面曬。到下午兩點時,用手試驗哪個盆里的物質溫度高。到晚上五點放學后,再用手試驗哪個盆里的物質溫度低。經過試驗,學生得出結論:陸地升溫快,散熱也快;海洋升溫慢,散熱也慢。因此,我們應用這一結論,解決實際問題:夏季我們為什么到海邊去避暑?因為前面的鋪墊,學生輕輕松松就能回答:是海陸因素引起的。這樣用探究實踐解決的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學會了知識并學以致用,知識點不容易忘記,這樣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行的。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靈活運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將地理知識與自然、生活、時事等有效地聯系起來,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深入實際,親身感受,獲取直接經驗,并運用地理的思維和方法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真正達到“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