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玉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102-01
俗話說“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廣”,“樹從泥土里吸收養料,人從群眾中獲取智慧”。同樣道理,教研組集體研討有助于集思廣益,集長融優,形成同伴互助,點亮每個教師的智慧之光,達到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之功效。但時下集體備課的效率并非理想。主要是教學任務繁重,教育教學瑣事多,教師忙上課,忙批作業,集體備課的時間很難保證,加之活動安排的內容較單一,還有缺乏有效可行的管理舉措等等。因而,本人以為,要使教研組內同伴有效互助,每個組員得以提高,必須尋找動力源,給教師注入驅動力,并加強引導,才能得以實現。如:教研組設計能滿足教師需求的教研活動——師徒結對、案例研究、跟進教學、課題研究和課間教研等等,為教師搭建互助的平臺,創造提高的空間。使教師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互相切磋琢磨,大膽創新,達到互相取長補短,“集長融優”,共同提高的目的。
1、師徒結對。即在教研組這一教師群中,新、老教師分梯隊、分層次結成教學研究對子,開展教學互助活動——互相聽課,共同研究教材,解決教學疑難等等,并對各層次老師提出不同要求,以強化管理。如讓實際教學經驗3年以內的教師,上好“匯報課”、“合格課”,二年內有起色;實際教學經驗6年以內的教師,上好“示范課”、“優質課”。實際教學經驗6年以上的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撰寫論文,做微型教學主題講座等等。確定這樣的“師徒”關系,在兩兩或多人的小圈子里,教師易于集中,教研也更有針對性。
2、課間教研。即教師們利用課間短暫的時間,將自己上課的心得告知還未上課的老師,使他們避免重復失誤或進行無效勞動,以總結自己的教學,為他人的教學提供借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這種互助方式一方面促使執教者下課時盡量及時寫下教學后記——上課運用自如的教學方法、感受,或師生碰撞的火花,或須修正的教學環節……另一方面使同年級組的其他老師得以借鑒,少走彎路。這種形式雖然時間不長,但效果很好。它有效地促成教師們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并將“教中所思”、“教后所思”及時“記錄”下來,益于優化教學,提高教師們對教材、課堂、學生的把握能力。
3、案例研究。近年來興起的案例研究,也是教研組成員共同提高的極好途徑。這一形式可采用選定一篇課文,圍繞一個研究專題分三階段進行研究:首先進行教材解讀,由專家或學校權威教師主講,全體組內老師參與討論——對教材的前因后果進行細致的分析。第二階段,由執教老師根據第一階段的分析設計選定課文的教學方案,教研組老師再集體研究修訂教案,這一過程要根據備課情況進行多次反復,直到大家比較認同為止。第三階段進行課堂實踐。由執教老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全組老師圍繞專題進行評課,提出修改意見。這樣,案例研究雖然只是一個老師上課,但參與的老師們都在享受研討的過程,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同時浸潤著組內其他老師的智慧,怎能沒有收獲呢?
4、跟進教學。所謂“跟進教學”就是集體備課后,由一人進行課堂實踐,然后修訂教案,再進行課堂實踐……直到大家認為比較滿意為止。具體的操作程序是:教師集體研究教材,形成教案→第一位教師按教案執教,其他教師聽課后,再次共同研究、修改教案→第二位教師按第二稿教案在另一個班級上課,其他教師聽課后,再共同研討、修改教案……這樣反復備課、上課、評課,直到達到預期效果為止。這樣“磨課”,一方面幫助每一位參與者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行動背后的思想,使閃光點凸現出來。另一方面,深入的教學探討,自然會引起參與者經常關注自己的教學狀態,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這必定會使年輕教師迅速成長,年長的教師要不斷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勢,喚醒教師提高專業水平的自覺性。
5、課題研究。即將教師納入課題研究,使他們參與教學改革。因為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思維將處于激活狀態,對教育問題將會表現出深刻的敏銳性和洞察力,理解力和認同感。在課題研究的合作研討中,教師們將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改進自己的教學。從制定實驗方案,研究教學方案,到反思教學情況,無疑,會很好地挖掘了每個參與者的內在潛能,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會使參與實驗的教師有更多的機會聚在一起研究教學方法,溝通教學體會。“燈不點不亮,理不辯不明”。在交流中大家都獲得了真知。課題研究還使每個參與者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都處于“主角”的位置,給每個人造成了一定的危機感。這也會促使參與者把自己的聰明智慧展現在眾人面前。
教研組有效互助,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利用學校網站開設學習論壇,開展專項“教學沙龍”活動等等,我只是拋磚引玉而已。當然,教研組有效互助,只是外因,要提升業務水平,最關鍵的是教師的內因要起作用,因此,每個教師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定位自己,是教研組互助,提高業務水平的基礎——每個人只有內在需求時,外因才會起推進作用。為目標努力而產生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才可能是永久的。否則,繁忙的工作,毅力缺失等等,都會成為教師參加教研組活動的“絆腳石”,自然也不可能從教研組同伴那里獲的最大的收益。
記得肖伯納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后,我們一個人還是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彼此交換后,我們一個人就有兩個思想。”為此,我們每一個教師只有把自己教學的“根”深植在教研組這塊肥沃的土壤里,才能滋潤自己,也惠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