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芳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106-01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興趣”。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訓練學生讀書能力的過程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那么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如何進行引讀說訓練呢?
一、多讀少講,在讀得準確、流利上下功夫
大多數老師都認為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課文讀不通,所以都采取老師讀,學生聽的方式,其實是錯誤的,這樣你就嚴重打擊了孩子們積極探索秘密的信心和勇氣。一節課將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借助漢語拼音讓學生自己讀出漢字的讀音,然后個別檢查,對比較容易讀錯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讀準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做到心到、口到、眼到,總之在“準確”、“流利”上下功夫。久而久之,學生在讀課文時能做到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發音準確、聲音亮、按句逗停頓不唱讀。
二、重視范讀、領讀,讀中領會語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入學兒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維持時間短,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要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采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老師范讀、領讀等,力求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獲。而兒童的模仿性又很強,教師作適當的、及時的范讀和領讀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讀要注意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給學生。例如,我教《小小的船》一課時,是這樣領讀的,先用輕松的語氣,節奏較慢的語調領讀的“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接著歡快地領讀“小小的船兒兩頭尖,用聲音渲染快樂的氣氛;領讀“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則用欣喜的語氣誘發學生對景物喜愛之情;最后充滿激情地高聲朗讀“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將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跟隨老師的領讀,學生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的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
三、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要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復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回答問題的形式用文中的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如我教《樹葉》時,先向學生提出:大家都認識樹葉嗎?樹葉有用么?都有那些用呢?然后我請同學們邊讀邊在書本里找答案。最后讓學生模仿書中的樹枝、小蟲、魚兒、小鳥。以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后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利于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這樣提高了說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學思維的發展。
四、讀說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學生朗讀時、耳、口、腦多種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協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這個復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情感。訓練說的過程,讓學生讀出文中語句,幫助學生組織思維,把對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系來理解課文,再現情境,意會內涵。如教《種魚》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小貓種魚,能收到魚嗎?(2)小貓種魚為什么收不到魚?它怎樣做才能收到魚?很多學生都爭著發言,有的說:“小貓應該把魚養在魚塘里就能收到魚。”有的說“魚不能種在地里,應該養在水里。”有的說:“小貓把魚養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魚。”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認真思考,引導學生用完整、準確、通順的句子回答,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使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和課文的內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語規范化,發展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總之,學生要讀得多而博,老師要講得少而精,讓學生主動在美妙的文字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