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加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01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初中生物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使之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以將來服務于社會。如何優化生物課堂,從而激發、鞏固、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會學”,提高生物課堂教學實效呢?
一、優化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我們所說的教學情境,就是要創設一個懸念,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愿望,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和動力。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經驗設計探究情境,讓學生在鮮活的生活情境中學習、交流、合作、探究,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獲得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獲取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例如,我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情境創設時,完全可以利用它的直觀性,運用多媒體中的圖形移動、定格、閃爍、解說、色彩變化等手段表達教學內容,從而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如教學《血液循環》一節,使用Flash課件把心臟的四個腔與動脈、靜脈相連的情況展現得清清楚楚,而學生難懂的體循環和肺循環,可用動畫表示血液流動的路線以及流動過程中發生的氣體交換、血液顏色的變化,結合定格演示,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循環途徑這一難點。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重要環節。
二、優化課堂提問設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關鍵。課堂提問,將教師有目的地教和學生有目標地學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課堂提問可以激活課堂氣氛,引起學生關注;可深化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與探索。提問要求避免“滿堂問”。曾經的教學是“滿堂灌”,新課程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于是“滿堂灌”的現象少了,但我們的課堂又遭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教師用一些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雖然在形式上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本質上沒變,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因而教師要優化課堂提問設計,提問要求問題有一定的價值。
例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這堂課時,我準備好蘿卜條,鹽水,清水等,叫一個學生上臺來,分別把同樣大小的蘿卜條放在盛鹽水和盛清水的器皿中,等一會,學生發現了了這一現象:放在鹽水的蘿卜條變軟縮了,放在清水的蘿卜條變硬挺了。這時我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我點了一句,說這個問題涉及到我們的數學知識。學生們思考著,討論著,紛紛談論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得一點不沾邊,我沒有批評他;有的說得沾邊了,我鼓勵他們繼續大膽思考。最后濃度二字在學生口中出現了,通過雙向交流,后面的教學任務迎刃而解了。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更是開啟了智慧,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優化課堂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雙方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才能獲得成功。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應該為“學”服務。學生只有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中,才能使課堂中的問題成為學生自身的問題,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正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識、解決的任何問題,是他們自己獲得的,所以就比通過其他途徑得來的更徹底地屬于他們自己。但是“一刀切”“齊步走”等陳舊的教學組織形式,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現象。教師滿堂的地講,學生毫無興趣的聽;教學內容封閉;教學信息缺少雙向的交流,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教學效果較差,優秀學生吃不飽、后進生消化不了等。
如講述《生物的生活環境》一節時,筆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講臺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要讓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學們提供什么條件?反之呢?這說明了什么?如何把影響月季生活的因素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問題回答的也比較準確深刻;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創造性。如,教學目標可由學生提出,使教學中的問題真正成為學生的問題;教學過程主要通過學生自學、討論完成;實驗先由學生設想、設計、操作,再由教師點評;各種動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及其應用前景讓學生暢所欲言等等。在整個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教材或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自己主動努力獲得的豐碩成果。
四、優化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的一種主動學習,它能讓學生主動嘗試解決問題,模擬科學研究,發表獨到的見解,謀求個體潛能的充分發揮,培養創新能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在學習有關“工程菌”的知識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若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來生產人的胰島素,可以用什么生物來構造工程菌?若要生產人的糖蛋白,可以用相同的生物來構造工程菌嗎?這些問題引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同時也激起了學生高昂的研討熱情。在學生研討之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生產人的胰島素一般用大腸桿菌來構造工程菌,利用發酵工程完成。但糖蛋白由于肽鏈上有共價結合的糖鏈,這些糖鏈須在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上加工完成,而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存在于真核細胞中,因此不能用大腸桿菌。至此學生的思維被引向深入,再通過討論,師生、生生之間思維發生碰撞,結合生產實際學生會發現:用酵母菌可以實現生產糖蛋白的目的。這樣的引申研究加強了學生分析問題的目的性、全面性,使學生學習生物學的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還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動態系統,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生物能力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要想讓學生學得輕松、自然,我們教師就必須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探索、實踐、創新,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