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49-01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直觀教學,合理使用學具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學具的操作者是學生,可以人人動手,人人參與,主動的接受學習。在教學中運用好學具,不僅有助于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效地調控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利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由于學生對操作實踐活動有濃厚的興趣,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思考、探索的環境,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使他們從動手的過程中獲取新知,發展思維,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對學習數學、愛好數學的興趣。這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還能提高課堂40分鐘教學的效益和質量。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時,上課前,讓學生制作了不同厘米長的小棒;上課時,分小組讓學生用這些小棒搭三角形,并分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兩大類,記錄每次3根小棒的厘米數,同時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長短關系;操作結束,通過學生小組討論、教師積極組織引導、師生探討總結,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規律。然后鼓勵學生質疑活動,論證不能搭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長短關系。這樣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牢固靈活地掌握了知識,又幫助學生掌握學了學習方法和規律,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靈活使用教學具,創設教學情境
新課標數學教材不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圖畫,而且為充分使用學具操作提供了依據。所以,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設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給每位同學提供了用學具展示自我的機會。
如:學習比較大小時,通過“看誰擺得對”、“我說你擺”等方式,我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實物卡片或數字符號等擺出“6<7”、“7>6”,學生能在“<”、“>”的左右兩邊先擺出相應數目的卡片,中間擺上“<”或“>”符號,再通過“我說你猜”,讓一個學生說出兩個數字,另一個學生舉起“<”或“>”符號,既讓學生學會了新知,又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再比如學習加減法時,我讓學生根據數學信息,用喜歡的學具擺出相對應數量,然后再把兩堆東西合起來(加),從一堆中拿走一部分(減)體驗加減法的含義。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愛動手,勤探索的好習慣。
所以,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創設情境,讓教師手中的教具和學生手中的學具一起動起來。
三、通過直觀演示,解決教學中的難點
小學數學中,有些形體概念比較抽象,僅憑教師表述,學生難以接受理解,有些教師只好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果利用學具直觀教學,會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印象,會使抽象的形體概念變得直觀、形象、具體,從而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
例如:在講“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時,拿長方體教具觀察,然后說說現實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讓學生分組,將課前準備好的長方體拿出來,從三個方面觀察(面、棱、頂點)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相對的棱長度怎樣、幾個頂點,并觀察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各小組報告觀察結果: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相等;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相等;有8個頂點。教師問:“長方體中有沒有每個面不都是長方形的?”教師順便把準備好的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擺在學生面前,學生對這種特殊的長方體又加深了認識,學得非常快樂。接著教師拿出正方體教具,讓學生觀察并與長方體進行區別。
通過觀察,學生認識到它們都有6個面,相對面都相等;都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都有8個頂點。不同的是長方體每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而正形體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體的概念。為了將問題引向深入,教師拿出一個長方體的活動教具,讓學生觀察是什么圖形。學生肯定是長方體后,教師把長方體切下一塊變成正方體,問:“這個圖形是長方體嗎?”讓學生觀察發現,現在6個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體的所有特征。因此說:“不是長方體,是正方體。”,至此,學生比較牢固地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概念。
四、運用學具操作,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應是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認知過程的探索者。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動腦、動手、動口,自主地探究知識,形成由猜想—探究—發現這一規律。運用這一規律,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操作,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探究過程更合理,發現問題更準確。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找出長方形的邊長特點時,這樣設計:手指著長方形紙片的四條邊問學生“老師說長方形的這四條邊都是相等的,你們同意嗎?”
生說:“不同意。”
適時引導:“為什么?你們能用什么方法去驗證一下呢?請同學們利用你手邊的學具去證明一下這個結論?”
學生開始積極主動地去動手操作探究,有的學生用直尺量的方法,發現上下兩條長邊是10厘米,左右兩條短邊是9厘米,得到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也相等;有的是用學具袋里的長木條,先比出一條長邊有多長,做出記號,再去看另一條邊是不是也這樣長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也相等;有的是把長方形紙片對折,看到兩條長邊完全重合,說明兩條長邊相等,再換個方向對折,又發現兩條短邊也相等……
整個過程,教師只作相機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得新知。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探求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促進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