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悅
摘 要:朗讀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學形式,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言文;朗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59-01
朗讀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學形式,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審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發掘了知識瑰寶,提高了鑒賞與成文能力。
但是,當今的語文教師(包括一些名校名師)在應試教育的作用下,教文言文重講解輕朗讀,仍醉心于對課文微言大義的分析,大用早已被葉圣陶、呂淑湘等前輩批判的逐句翻譯的方法。他們講出了自己的高深學問,卻耽誤了學生學習語言的大好時光,造成了語文教學效果的少慢差費。這里既有觀念的問題,也有習慣和操作技術的問題??墒窃趯嵤┧刭|教育的今天,這種逐字逐句串講翻譯,滿堂灌的方法顯然已經不適用。表面上看,學生像完全懂了,但卻是一種被動地接受,一種不動腦筋地獲得,學生缺乏自主性、能動性,更談不上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也就產生了厭倦情緒。
針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朗讀這一優良的傳統的教學方法,重新審視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下面從四個方面談朗讀的作用:
一、在朗讀中喚起美感 、引發興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師上課非常努力,但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師好像并沒有特別努力,但得到了預期的效果。這是因為后者的教學和教育活動都符合學生心理,很協調,一切活動都考慮學生的長處和短處,考慮到他們的興趣?!边@就告訴我們,后者教法能激起學生美感而引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潛心學習,定會有較好的收獲。文言文采用朗讀法教學也正是符合學生心理,激起美感從而引發學習興趣。
新編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優美、人文性強的好文章。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文中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開啟學生的心扉,將其率先帶入特定的境界,師生共同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和諧共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境,為朗讀作好情感上的準備。同時,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析盡量講究語言的抑揚頓挫,語調的變化;對朗讀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學生在朗讀前沒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讀的整個過程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此外,朗讀時也可選擇一些意境接近的樂曲來播放,在音樂的配合下朗讀,可大大地擴展想象的范圍,提高悟性,觸發靈感,凈化情緒,塑造良好的情境。還能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增強朗讀效果。同時通過學生涵泳朗讀,逐漸品味文中獨特意境美,激發美感而引發對本文學習興趣。在美感作用下,學生怎會沒有學習課文興趣呢?教師朗讀課文后,就是對學生不作任何要求,學生也會自覺地去讀注解、讀課文,弄清字句等。這樣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朗讀中鍛造想象、激發創造
朗讀是言志傳神,負載思想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是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
語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都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鑄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善于引導學生根據生動形象的文字描繪,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和生動形象地描述,從而誘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樣做既可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在朗讀中增強語感,提高表達
文言文的語言習慣雖然離我們現代語言習慣遠,但它必竟是那個時代凝練的概括性強的語言,何況現代漢語語言是對古漢語語言的繼承和發展,它們之間有不可割斷的血緣關系,甚至現代漢語語言還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語言,可以說文言文是培養語感、進行語感訓練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讀教學則是培養語感,進行語感訓練,提高表達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用高低、強弱、緩急長短的語調,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使學生如臨其境,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學生朗讀過程也是廣泛汲取語言營養的過程,朗讀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讀之后,大量反復地含英咀華之后,說千道萬地難講清的搭配習慣,語言規律等語感難題在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那潛移默化的成果隨之日益顯露出來,學生不但可以在寫作時模仿,消化那文筆,還可以在說話時對照,就用那詞章,脫口而出,出口成章,從而達到思維精密,情感豐富,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迅速趨向準確和生動。
四、在朗讀中體會內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語言很講究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如果不朗讀,很難把握作品中應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對文言作品必須通過朗讀將無聲的語言變成有感情的音響,使它充滿活力,跳躍著生命,從而使學生從內容、感情、特色全面地體會作品。
這樣進行朗讀法教文言文,不費時、不費力,而且自然、親切,不用照搬教參說明,無須進行要點的羅列或過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內容了解、感情體會、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調、風格等內在美的探索領略。
總之,把朗讀推為文言文教學的第一法,不僅需要觀念和習慣的改變,更要求教師本身具有扎實的朗讀基本功。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出色的朗讀高手。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有對課文反復朗讀,才能讓文言文中無聲語言變成聲情并茂的語言藝術。對課文的美產生審美體驗,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才能培養語感,提高表達能力,才能使學生體會課文內容、感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