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
【摘 要】本文通過對課堂上一件突發事件的反思,引出教師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總結出以下幾個實施途徑:寬容學生的過錯,分析學生特點、尋求對策給學生解釋的機會,合理宣泄不良情緒等四個方面,讓自己做一個內心有溫度的老師。
【關鍵詞】課堂;教師;情緒管理
臨近中午放學,學生已經完成實訓任務,突然,“砰”的一聲巨響,我循著聲音看去,發現爆炸聲是從孫同學那兒發出的,此刻他目瞪口呆地坐在實驗臺旁,一臉的驚恐。教室里變得沸騰起來,我怒氣沖沖地走到他的身旁,看到他面前的電路板上,一只電解電容只剩下兩只管腳插在上面,而電容已經被炸得“粉身碎骨”。我大聲地質問他:“你剛才到底做了什么?”他戰戰兢兢地說:“我看實驗已經做好了,離下課還有一些時間,于是就想把電解電容的極性對調一下,看看到底會發生什么情形……”沒等他說完,我竟然拍起了桌子,惡狠狠地說:“電解電容極性不能接反,這一點,我強調了多少遍?你為什么就是不聽?”
氣沖沖地回到辦公室,我漸漸冷靜了下來,回想自己每個夸張的動作,咄咄逼人的話,心里涌上一股難言的滋味。其實,學生只是出于好奇,在實訓課上做了我認為出格的事, 我卻對他惡言相加,完全不顧一個老師的形象。
回想當初,初上講臺,滿懷對學生的一腔愛意,也曾對犯錯的學生柔聲細語,款款深情。為何現在卻對學生動輒大呼小叫,越來越沒有耐心呢?我們常嘆息,學生一屆不如一屆,難道真的是學生變了嗎?其實不然,是我們做老師的變了,那種愛學生的感覺越來越遲鈍了,愛學生的心越來越麻木了。
反思整個事件,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便有效控制自己在課堂上的情緒。
一、寬容學生的過錯
在職業學校,課堂上時常會發生一些讓老師措手不及的事情。一個心胸狹窄、與學生斤斤計較的老師,對于犯錯的學生,老師若是一心只想到學生的錯,是學生讓他面子過去不,在學生面前下不了臺階,挑戰了自己為師者的尊嚴,于是只好懲罰學生以儆效尤。這種老師的課堂,教師的人格形象扭曲了,必然充滿了火藥味,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事情一開始由于教師沒把握好尺度,最終釀成了嚴重后果,有可能本來是螻蟻茲事,卻釀出了撼倒大樹的后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在事件中,如果當時我能夠克制一下自己的沖動,換一種思路來處理這個問題,比如給孫同學的探究學習精神給予一定的肯定,但希望他以后一定要認真分析后再去實施,另外把這件事作為對全班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和安全教育的案例,那么從這件事中,受益的就不只是他和全班同學,其實還有我,因為在課堂上靠發火企圖鎮住學生的教師,恰恰體現了自己教育意識的貧瘠和教育方法的缺失。
二、分析學生特點,尋求對策
中職學生普遍在15、16歲,他們各方面的思想都已初步具備,但都不成熟,有時做事太主觀,太情緒化,不計后果。他們中的多數人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來到中職學校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逃避系統理論的學習,對于沒有升學壓力的他們來說,繼續要求他們端端正正,中規中矩地坐著聽課,記筆記,確實對他們形成了很大的壓力,于是,課堂上種種格格不入的想象,背后的原因顯而易見。
所以,對于課堂上學生的遲到,小聲講話,玩手機,睡覺等行為,簡單制止的方式,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注視、停頓或走到學生身邊去,引起個別學生的注意,暗示他:“老師已經注意你了,請你改正。”這樣既保全了學生的自尊心,其他的學生也不會因老師的發火而打斷他們的正常聽課。可以讓他回答問題,當然他正常情況下是回答不出來的,但至少他自然會停止自己的違紀行為,教師的目的便已達到,老師也就不要再與他計較了。當然,這時也可以和他開個玩笑,這時不僅能緩解學生的對抗心理,也能有效的調節課堂氛圍。
三、給學生解釋的機會
“師尊生卑”的課堂師生關系,一直在作祟。學生犯錯,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解釋的機會,解釋過后再處罰也不遲。曾經看過一位老師的自我反思:課堂上,一個學生一直在睡覺,在老師三番五次的提醒下,依舊沒有起到效果。老師終于忍無可忍,就走到他面前,大聲命令學生站起來,誰知學生正在高燒不退,導致渾身無力,臉也被燒得通紅。老師立刻意識到了自己不明真相后的簡單粗暴,然后誠懇地向學生道了歉。若是在之前屢次提醒無效的情況下,老師能帶著疑惑而不是主觀片面的判斷,走到學生的面前,輕聲問一聲:“××同學,你怎么了?是身體不舒服還是遇到什么事了呢?”那么帶給學生的必定是受到老師關心后的溫暖感覺,老師也會因為自己一個小小的充滿人性的關懷而感到一點幸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順應新課改的要求,不斷更新觀念,和學生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是避免課堂教學中產生不必要的消極情緒的關鍵因素。教師如能努力縮小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消除誤會和隔閡,加強相互了解和體諒,進而能夠建立深厚友好的情感基礎,換得更為緊密的合作。
四、合理宣泄不良情緒
當老師陷入不良情緒時,要主動調動“理智”這道“閘門”的力量以控制不良情緒。面對可能引起教師不良情緒的事件時,作為教師要學會自我調節和疏導。
人非木石豈能無知,禮不可逾,情不可負,用心地去愛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理解他們的內心,寬容他們的過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學生會自然而然向著你要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建軍.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1)
[2]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2011.145-231
[3]林高明.課堂觀察——頓悟的藝術,2008.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