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艷
摘 要:在多次觀摩活動中發現孩子對老師的某類別問題總是不假思索地“齊聲合唱”,這一現象是怎么造成的呢?又該怎樣解決呢?若再不重視這一現象,孩子就要成為只會附和的應聲蟲,孩子腦袋里的問號都變成句號了,那他們的未來就將真的變成一個大大的問號了!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更加細致、負責地對待每一天、每一節活動、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
關鍵詞:習慣;問題;回答;個性化
在多次觀摩中發現教師在活動中經常會問到“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問題,幼兒總是迅速回答“是”或“不是”“對”“不好”等。幼兒不假思索地“齊聲合唱”的現象,顯示幼兒成了教師的“應聲蟲”和“依賴者”。久而久之,他們就成為只會判斷對錯的“機器人”,該自己想的也不去想了,該自己表達的也不敢表達了,幼兒的各方面發展也都會受到限制和損害。怎么會這樣呢?是孩子不懂,還是老師的某些行為使孩子變成“應聲蟲”了呢?
一、拒絕模式化的提問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節小班的圖色活動課上,教師拿出一張未圖色的小蘑菇問幼兒:“小蘑菇漂不漂亮啊?”幼兒很習慣地大聲說道:“漂亮!”教師在沒得到想要的結果時嘟起嘴皺著眉頭“啊”了一下,孩子們馬上改口齊聲說道:“不漂亮!”
目前的提問模式化現象較重,千篇一律地“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你們喜不喜歡啊?”“這個娃娃漂不漂亮啊?”這些問題對絕大多數幼兒來說沒有多少探究價值,不需要經過思維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幼兒也就沒有多大興趣。久而久之幼兒就習慣性地附和老師的問話。
教師對幼兒提出的問題,要有助于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擴散想象,多角度地回答問題,有利于提高幼兒思維的流暢性、敏捷性、靈活性,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教師的指導對幼兒應有啟發作用。在活動中我們注意觀察幼兒常采用“你是怎樣想的?”“你發現了什么?”“你來幫幫我!”等開放的啟發式提問,耐心引導幼兒尋找答案,幼兒不會時,則教給相應技能,幼兒會時,教師及時退出。活動后,引導幼兒參與討論,闡述自己的發現,對大部分幼兒沒有參與的活動結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留給幼兒探索的空間,待全體幼兒參加活動后共同討論,得出結果。教師不代替幼兒思維,讓幼兒在活動中自己判斷,自己思考。
教師在組織提問時,要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前提條件。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發揮和調動幼兒的內在動因,引導幼兒積極探求真理,鼓勵幼兒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放手讓幼兒直接參與提問設計,引導幼兒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由此發現新的天地,創造新的情境,從根本上改變提問中“生從師問”的被動局面。我們甚至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改變老師問孩子答的模式,讓孩子提問,老師、家長成為學習者。這樣孩子為了考倒老師會更有興趣去找問題,在找問題的過程中勢必會接觸和掌握各類知識,真正達到“孩子是活動主體”的要求!
二、創設幼兒敢說的環境
良好的氛圍是調動孩子內部動因的必要條件,它體現了師生間心理上的溝通、關系上的平等,它有助于幼兒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尊重他們的良好愿望和積極建議,尊重他們的情感和需求,使孩子少感壓力、少有拘束、心情舒暢、有話想說、有話敢說,在良好氣氛中樂于交流、敢于表達。有些老師對那些愛舉手卻總回答不到自己所設想的答案上來的小朋友總表現得不耐煩,還沒等幼兒說完就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這種行為往往會讓幼兒覺得自己錯了,他就不會再想下去。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總“回答對”的“應聲蟲”了。
為此我們要采取“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方針,回答對了,當然很好,即使答錯了,也不強迫幼兒停止。應采用建議、協商的口吻同時還應當給予鼓勵,這樣,在活動中,幼兒回答問題才能始終活躍,沒有思想負擔。同時教師的態度與參與是調動幼兒內在動因的外部條件,友好的態度是鼓勵幼兒說下去的主要因素。要經常參與幼兒的對話,來激發和強化幼兒說的愿望。無論孩子的表達水平如何,我們都給予充分鼓勵,使他們有說的信心。
另外,我們要把幼兒當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兒的思想,尊重幼兒的人格。在活動中我們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采用彎腰、半蹲姿勢與幼兒平視對話。不打擾幼兒的活動,并且常常采納他們的想法。
三、激發幼兒腦中的問號
俗語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起源于問,學總是和問緊緊相連的,我們讓孩子學會做首先得學會問。孔子所說的“事問”就是問題意識普及化的最好說明。研究也表明,濃厚的好奇心,培養質疑能力的良好土壤。幼兒天生具有濃厚的好奇心,但天然的好奇心并不必然帶來質疑能力的發展,若沒有其適宜“生成”和發展的環境,幼兒的好奇心就會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消退。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現在不善提問,不敢反問,不勇于挑戰權威成了我們孩子的共同特征?
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養成對幼兒質疑“要保護要培養”的教育自覺,并在保護和培養幼兒質疑能力中扮演合理的角色,采用適宜的教育策略。教師必須放下架子,態度要和藹,語氣要親切,充分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一種朋友關系。鼓勵孩子發表意見,不懂就問,敢于對老師質疑,對其他孩子質疑,對故事教材質疑。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生平等、合作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孩子敢問,這是培養孩子質疑能力的基礎。
四、注重幼兒個性的培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發展個性、促進每個幼兒個性發展已成為當代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
個性化發展是指個體按各自特定的方式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對穩定而獨特的個性。它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滿足需要;二是發展興趣;三是實現潛能。個別化教育是相對于一致化教育而言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它旨在創設最有利于每個幼兒得到最好發展的環境,針對每個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教育。其主要特征是:教育對象的個別性和教育方法、形式的差異性。與個別化教育相反,一致化教育是指不分教育對象進行要求統一、內容統一、方式統一的教育,表現為齊步走,一刀切。這種教育妨礙了幼兒個性的發展,甚至會泯滅幼兒的個性。因此,要實現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就必須實施個別化教育。
目前,在集體教學中實施個別化教育,教師要在集體活動的每個環節中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引導幼兒有個性地發展。(1)教師設問的個別化:教師可針對不同的幼兒設置不同的問題。這種個別化的設問方式能讓每個幼兒都有能力、都有機會表達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2)教師應答的個別化:教師對每個幼兒的答問、表現所做出的應答,應針對幼兒的個體特點,采用靈活變化的應答方式,以滿足幼兒不同的心理需求。(3)允許幼兒表現方式的個別化:對一些需要共同達到的基礎性目標,教師可鼓勵幼兒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和途徑來實現。如:在“我愛吃的水果”這一主題活動中,幼兒參觀過超市,品嘗過各種水果后,可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向他人展示自己所喜歡的水果。在日常生活中允許孩子不吃自己不喜歡的水果。(4)教師輔導、幫助的個別化:教師給予每個幼兒的輔導、幫助應是不同的,有的僅給予語言提示性幫助;有的則幫一半,留一半;有的需要手把手地教,目的是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當我們的孩子成為只會附和的應聲蟲,當我們的孩子腦袋里的問號都變成了句號,我們的國家、社會、家庭的未來就將真的變成一個大大的問號了!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更加細致、負責地對待每一天、每一節活動、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
參考文獻:
李娜.幼兒園師幼互動中教師言語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
編輯 喬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