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瑛
《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是張文質先生在多個場合的演講集,語言淺顯易懂,處處顯示出張先生對教育的關注、關心與反思,他主張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教師塑造身邊的小環境,解放孩子,讓人讀后深受啟發。
張文質先生寫道:“哪里有愛哪里就是家園,哪里有尊嚴哪里就是歸宿,哪里有鼓勵,哪里就有起點。如果學校讓孩子們時時感到愛、尊重和鼓勵,那么學校就是一個溫馨的家園。”在這個家園里,孩子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懂得人生的道理。張先生主張生命化教育及現場生成,也就是說要把孩子看成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而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個性,要尊重孩子的差異,真所謂“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即使有個別學生跟不上大多數,也要想辦法發揮他的潛能。當然,我們所期待的教育大環境不可能一步到位,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方方面面來促進,而我們當老師的有時候也需要有所妥協,有所選擇,在妥協中前進,在選擇中調整,從能改變的地方入手去嘗試、去努力,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對我們的孩子多一些關愛、理解、信任、成全,讓我們的孩子過更有尊嚴的生活。
作為一線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并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以“慢”的心態對待教育,慢慢欣賞學生成長。張文質老師在書中提到:“我們的教育往往過于急切地盼望著出成效,成正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我們缺乏一種悠閑的心態,缺乏閑心”。不知從何時起,我也常常會被一些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弄得心煩氣躁,沒有花時間去思考,去關注學生的發展,做教育應該做的事情。
張文質老師在談到生命教育的“關鍵詞”時,提及了“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閑、優雅、細節”,這些都是我們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所要培養的姿態和心態。“慢教育”并不局限在課堂上,而應包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從這樣一個意義來講,老師真的需要處處留心教育資源,關注教育對象,以一個等待的姿態傾情投入教育。
學生工作是一項反復的長期的工作,需要慢性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要在實踐中慢慢形成。老師工作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目標,切忌急于求成,要抱著每一朵生命之樹都會開花的心態,我們要溫柔、耐心,更需要悠閑地等待。
作為教師,我時時提醒自己,慢慢適應學生的身心變化,多給孩子們時間,也給自己時間,享受生活,獲取快樂。放慢腳步,去發現不一樣風景,體驗不一樣的心境,收獲出乎意料的成功。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