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語言學習,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閱讀感悟中學會表達,逐步形成“言語能力”。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聚焦語言訓練點,落實語言訓練,形成了具有訓練特點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特色。“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如何找準訓練的切入點關鍵在于結合文本找到訓練的引爆點,有效激發學生的練習欲望。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找準訓練的切入點。
一、在依據課時目標中落實訓練
有效的課堂練筆,源于教師對課時目標的準確把握和自覺踐行。設計課堂練筆,并通過練筆實現教學目標,整個教學主線清晰,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是具體的,避免了教學的隨意性,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抓住課時目標“感受漓江水的特點,學習運用對比、排比、比喻寫出事物的特點”的要求,做以下練習:我看見過 ,欣賞過 ,卻從沒見過這樣的大樹(校園、公路),大樹真 ;大樹真 ;大樹真 !
這樣練習學生豐富了對比寫法的訓練。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文本表達的美妙之處,而且活用了文本。
二、在情感交融處訓練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使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來,展開與文本的心靈對話。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文本創設教學情境,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時,可引導學生由情動到辭發,享受“我手寫我心”的喜悅。
如,在教學《父愛深深》時,先讓學生感受父親對兒子的那份別樣的愛,再讓學生評價父親的教子方式,然后播放背景音樂,接著我深情表述:“同學們,我們也沐浴在父愛的光輝下,但我們很少對父親表達我們對他們的那份愛,我們今天學完這篇課文相信一定有所感悟,讓我們拿起筆來,捕捉生活中被父愛感動的瞬間吧!”這時,學生的心都被感動了,他們的感受已經不是一種外在的負擔,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在文章精彩處訓練
文章中的精彩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在教學時如能進行細挖,引導學生仿寫,活學活用,能有效開拓學生的思維。
如,在教學《花鐘》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觀察圖片感受本段的語言特色:寫每一種花開放,都是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接著趁熱打鐵,設計了適當的遷移練習:出示五種花開放的時間,讓學生學著課文的樣子寫一寫。這樣,學生在實踐中內化了語言,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在文本拓展處訓練
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讀寫結合,拓展言語的訓練。先討論:作者是怎樣將科學家發明雷達的過程寫清楚的?引導學生從表達有條理、用詞準確、詳略得當等方面小結。接著小練筆:我的小發明。先想一想自己從動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能設計出什么樣的小發明,再仿照作者的寫法寫一寫。
拓展是文本的延伸,通過練習促使不同學力的學生親歷“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過程,從而獲得語言素養和語文能力的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因文而異,如果能準確找準訓練的切入點,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不僅是學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內化、積累知識的過程,而且是舉一反三能力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訓練中獲得一種新知識,養成好的習慣,為今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李艷.庖丁解牛,找準切入點[J].讀寫算:教師版,2012(19):101-10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