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對于很多小城市或農村小學生來說,小學老師是小學生在懵懂的年齡正式與外界的接觸,可以說教師就像是一扇窗戶。學生透過這扇窗戶看到外面的世界或鮮艷或平庸或暗淡,這都取決于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氣質、理想、性格、行為方式、對事情的態度、觀念等個性心理特質,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這就意味著教師的工作不僅是負責學生的學習和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成長和心理變化。所以教師作為教育者還兼具管理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具有淵博的知識、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博愛的心。教育過程是師生之間心靈溝通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出淵博的知識、有莫大語言、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課堂變得更加趣味性和藝術性,使學生變得心胸開闊、熱愛學習、積極進取,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教師的人格魅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一門課,因為喜歡老師而更喜歡學習。當然也有學生因為不喜歡老師,原有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也漸漸沒有了,甚至厭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多半是由于教師對自身職業的倦怠,不愿用心去與學生交流,教學方法呆板無趣,教學方式簡單粗暴。有人說:“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一個人一生的幸運。”每個人都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你印象最深的老師是哪位?”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是某位小學老師,還能清楚描述出老師的神態和語言。可見一位好老師在人的一生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我看過一個求職類的節目,求職者應聘的職位是幼兒園老師,評委給出的題目是:快上課了有一位小朋友在不停地哭,你是她的老師你會怎么辦?求職者給出的答案是:輕聲細語安慰她,給她擦眼淚。而評委給出的答案是:蹲下來,抱抱她。她解釋說:優秀的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蹲下來,學生會感受到你在用心跟她交流,她才能愿意和你交流。
高中畢業后,我慶幸選擇了師范專業。在家的時候一些親戚總是會問到我在大學學的什么專業啊,我答:“小學教育。”大人不禁一撇嘴,怎么都念本科了還是當個小學老師。可見,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老師就只是教知識的,老師的知識越多,教給學生的就應該越多。作為一名教師,學到的知識越多,對世界的認識也就越豐富,對世界的理解也就更深刻。教育工作才能更科學更完善。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態度,是個人心理的養成。無論是對教師自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質的飛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時代大背景下的教師,不僅要做好知識的傳授者,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生活方式,使學生能夠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愛心的良好公民。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正處在7~12歲之間,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充滿對外界的無比好奇,對自我認知的不確定,此時的他們從家庭、社會、媒體等渠道獲得形形色色的對外界的認知,需要教師做出正確引導,也需要教師示范良好的榜樣。楊江丁先生說:“教師這個職業最偉大最神圣的一點就在于你時時刻刻面對著幾十名學生,幾十個家庭以及數倍于學生的更多家長,他們就像一面面鏡子,將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喜怒哀樂、善良正誤全都顯露出來。”
參考文獻:
[1]張雷.淺談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教師行為[J].吉林教育,2015(07).
[2]周煥新.淺談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2(0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