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焱
摘 要:《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法國后期的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而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文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為追尋理想,拋棄妻子,離開文明世界,歷經身體和心理的磨難,最終創作出令世人驚詫的繪畫。本文主要是對文中人物中人性的矛盾性,真摯中含有欺詐,高尚中存著卑微,邪惡中尚存美德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關鍵詞:思特里克蘭德;藝術;矛盾性;理想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02
《月亮和六便士》這部長篇小說是英國作家毛姆于1919年發表,是繼他的另部小說《人性的枷鎖》后的又一力作。對于這部小說的內容,抑或塑造的人物形象,對人物個性的分析,歷來受到眾多文學評論者的抨擊。因為它的主題在一定程度上跨越的人類道德的底線,為了藝術而不惜犧牲長期植根于人們內心的道德觀念,這與當時的社會形成強烈的反差,所以很難被人們接受。西方的物質文明在二十世紀初迅猛發展,而在此之下隱藏著的社會矛盾也在日趨尖銳,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人類的災難源于歐洲,波及全世界。這樣的社會狀況無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使人們的心里感到壓抑,絕望。月亮象征著人類崇高的理想,一片神圣的領土,一座精神的家園,而六便士象征著當時的社會狀況。理想和現實的鐐銬同時絆住了眾多人的雙腳,在現實社會環境中仰望心中的月亮,這是無法擺脫的矛盾。這種人性的矛盾并不是特定時期的產物,而是長期存在的,只是由于不同的背景而引發的不同類型的矛盾罷了。在此時的二十世紀初,人們想要逃離平淡無奇的生活基調,然而戰爭來了,卻并未給生活增加多少能讓人們為理想而冒險的激情,反而讓人們怯于追逐理想,怯于尋求打破那種常規生活,這就像一顆正在發芽的種子,渴望見到陽光,但是人們卻不斷地給它培上土,致使它很久也不能見到光亮,只能仰望那輪“月亮”。理想的聲音呼喚著,但是人類的腳卻被禁錮著。
一、艾米思特里克蘭德——高尚和卑微
《月亮和六便士》這部作品之所以有很大的真實效果,不僅因為它以高更為原型,而且還在于作者對主人公周圍的世界的描寫,那個想要控制他的龐大的世俗社會。艾米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好妻子,而且她熱情好客,喜歡結交、宴請文學界小名人,聽他們談論在她看來奇怪的信條。對于自己內心對文化的崇敬,也是那么真實而且虔誠,這一切都是那么高尚。當丈夫拋棄她之后,她的一切行為又讓她看起來不是一個高雅的人。失去了精神和物質的依靠,艾米思特里克蘭德就變得如此卑鄙和渺小,與之前的形象迥然不同,她對丈夫充滿了仇恨。而當她的生活稍微富裕的時候,她還是準備幫助他,儼然是一位成功而且富有同情心的女性。而我看到的卻是相反的一面,虛偽。正如作者說:“有人說災難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貴,這句話不對;叫人做出高尚行動的有時候反而幸福得意,災難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使人們變得心胸狹窄,報復心更強。”在丈夫死后聲名高漲讓她忘了對丈夫的怨恨,而在墻上掛上丈夫的復制畫,可看出她安于享受作為天才妻子的贊美和虛名。她的形象從溫柔嫻雅到滿腹仇恨,從高調施舍到貪圖虛名,讓人深刻地體會到人性的矛盾。
二、戴爾克施特略夫——懦弱和勇敢
《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把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生活歷程分成了幾塊不同的空間,每一塊都展示了克蘭德的一個側面。戴爾克施特略夫對理想的追求是純粹的,并不是因賣畫賺錢,在物質上富裕了后與其他人疏離,他也從不吝嗇幫助那些同行們。在思特里克蘭德困難時幫助他,內心又充滿著對天才的敬仰,對藝術的虔誠之心。他的懦弱不僅表現在同行面前,更是表現在愛情面前,戴爾克原本有一個真心愛他的妻子,可是妻子后來卻被思特里克蘭德吸引,無數次的挽留,乞求原諒也無果。他同時又是勇敢地,在妻子離世后,重新鼓起對生活的勇氣,回到令他犯惡心的畫室,曾經的景象不斷地涌現在腦海里,昔日夫妻倆甜蜜的生活已遠去,留下的只有冷清寂寥。對于妻子的死亡,并沒有過多的埋怨思特里克蘭德,并邀請他一起到荷蘭,繼續支持他作畫,他對天才的敬仰如面對上帝一樣,然而在讀者看來,這怎么也讓人理面對仇人又需要多大的勇氣。此時的戴爾克像一個剛擦干眼淚的男子漢,和之前被妻子拋棄時懦弱無能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戴爾克人性的矛盾。
三、思特里克蘭德——追尋和毀滅
思特里克蘭德是小說中的核心人物,故事情節的發展都圍繞他而展開。而文中的“我”既作為一個旁觀者又是一個局內人,被主人公怪異的行為所吸引。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他的妻子,逃離西方物質文明豐富卻平庸無奇的社會生活,去經歷身體和心靈的磨難和痛苦,實現自己的理想。他認為只有經歷了無盡的磨難之后創作的畫作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藝術。他在尋找一種方式來掙脫某種束縛著他的最原始的力量。從思特里克蘭德個人追逐理想的角度講,可以說他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塔西提島是他最后的歸宿,這里的一切與他心中那股原始的力量不謀而合,這就是他一直思慕的地方,在他居住的地方,四面墻上,從地板到天花板,展開一幅幅奇特的精心繪制的巨畫,非常奇妙,也非常神秘。他尋找到了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解開了內心的束縛。因此他可以回到原來的社會了,或許他的妻子和家人還會原諒他,而且他的畫也能賣個好價錢,但是藝術家的思想總是令人難以捉摸,他選擇了毀滅,毀滅自己和那些奇異的畫作,把自己和畫作統統付之一炬。既然結果是毀滅,為什么當初還要追尋呢?這樣的矛盾性難免讓人懷疑生命其實沒有什么價值,不論當初追逐的過程多么的艱辛,或者飽含怎樣的勇氣,死了以后,同那些歷程根本沒有發生根本沒有什么兩樣?一切都是空虛的,沒有意義的。
四、思考人性的矛盾性
《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中,雖然毛姆刻畫的這些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人性的矛盾性,但事實,我認為同時也是作者對自己內心的一種探索,人是矛盾的動物,溫柔善良的女人可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貪婪和罪惡,邪惡的事物中或許存在著美德,高尚德行為中暗含著卑鄙。了解一個人,無法從他具體的某件事而得出結論,人是復雜的,是富于變化的生活,作者在文中不斷地在矛盾的兩端尋找一種平衡,尋找在人性矛盾的一種和諧:盡管他追求自由的生活,強調回歸自然地模式,但若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又讓人心驚膽戰,畢竟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是未必就能發生。生命中無論什么事都和別人息息相關,要想只為自己,孤零零地生活下去時一個十分荒謬的想法。努力擺脫世俗的束縛,在自己的文學世界里,享受精神上的歡愉和自由。
參考文獻:
[1]顧弘:“理想和現實的沖突——解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題”,浙江海洋學院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6月 第21卷第二期,第38-41頁。
[2]魯苓:“追尋自我的旅程——讀《月亮和六便士》”,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3月第83卷,第75-78頁。
[3]胡全新:“論《月亮和六便士》的現代性”,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5月第26期,第20-22頁。
[4]許偉燕:“簡論毛姆短篇小說中的人性描寫特色”,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12月,第26卷第六期58-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