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耶魯大學比較文學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其課程涉及范圍廣,學術性強,跨學科和跨文化程度高,以期對我國比較文學課程設置以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耶魯大學;比較文學;課程設置;跨文化;跨學科
作者簡介:程瑤(1978-),女,安徽安慶人,安徽省安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2
比較文學是一門將研究對象自覺地由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文學擴展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民族和地區文學中進行“跨文化的”綜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學科。高等學校的比較文學教學對這一學科未來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因為教學不但培養了很多比較文學方面的專科人才,而且常常會突顯出比較文學這一學科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能夠指引著這一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將探討耶魯大學比較文學課程的設置,希望能夠對我國高校比較文學課程設置提供一點借鑒。
一、引言
耶魯大學比較文學系在其教學大綱中做了明確的規定, 較文學應該去引導學生學習且理解跨語言、跨民族的文學,文藝理論與批評,領會文學、時代、思潮(譬如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之間的影響,了解不同文學與文學模式之間的對話等。課程的授課方式多種多樣:課堂講課、案例指導、實踐理論、小組研究、教師為主的學術討論學習、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學術研究、學生小組間討論、專題報告、專題討論等。教師可以根據教授進度將參考書目、講課內容、參考文獻、家庭作業和考試試題等資料公布于校園網絡上,學生可通過校園網注冊并選擇想選修的課程,并從網絡上下載所選課程的配套書目和資料, 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條件。
二、主要課程種類
(一)文學類
在耶魯大學比較文學系課程的設置中,文學研究的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耶魯大學在大綱中要求,學生一定要選修規定數量的文學課程,這足見文學課程在比較文學專業中的重要地位。例如開設的《1945年后的美國小說》課程以讀原著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賞析1945年后的美國小說。還有《歐洲小說的興起》、《維科的詩歌哲學》、《卜卡秋的十日談》、《閱讀弗洛伊德》、《博爾赫斯的影響》、《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埃涅阿斯紀》(古羅馬史詩)、《里爾克和葉芝》等課程。在跨文化的視角下,耶魯大學開設了很多其它民族、種族和國家的文學,并且很多是英語語言文學以外的課程。例如《古典的中國》、《現當代中國文學》、《1800后的日本》。
(二)語言類
比較文學專業特別重視和強調學生語言能力的養成。耶魯大學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多種語言以便對其學術研究有幫助,學生要掌握的語言包括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等,還要知曉斯拉夫語言文學、東亞語言文學、近東語言和文明、美國黑人研究、電影研究和文藝復興研究等。比較文學專業一方面注重學生多種語言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還要注重通過語言翻譯轉變帶來的各種文化問題。例如開設的課程有《文學翻譯的實踐》、《翻譯的神圣》。
(三)歷史類
比較文學專業開設的文學史類課程也有其特點,因為其課程設置完全打破了國別的界限,同時也關注將歷史與當下的融會貫通。耶魯大學強調文學史課程同樣也是重要課程,例如開設的課程有《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史詩》。
(四)跨學科類
突出跨學科是耶魯大學比較文學專業的重要定位,使學生能夠盡可能大地發揮他們自身的興趣和愛好,也能夠賦予這個專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耶魯大學開設了一系列關于電影主題的課程,且大多都是在現代情況的特別領域下對文學所作的深刻反思,如《文學作品在電影中的體現》、《二十世紀俄羅斯的表演藝術》、《電影及研究》、《早期電影理論與現代性》、《戲劇、表演與大眾文化》、《媒介理論》、《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的電影》、《熒屏》等等。
(五)其他學科課程
耶魯大學的課程也還有其他學科的課程,設定的教學計劃中很多課程是由不同院系的老師通過聯合教學完成的。跨學科課程的設置范圍囊括了建筑、城市、空間的探索,和視覺藝術和傳媒研究、法律和人文學科的研究。例如開設的《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文學研究批判與權力》、《后殖民理論與文學》、《藝術和思想》、《蒙太奇,拼貼和政治》、《時間的概念》、《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時間和價值》、《城市的幻景》。
三、課程特點
(一)學生自我探索和新的課程設計相結合
耶魯大學鼓勵學生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期開拓學生的學術和科研視角,從制度上給以最大的幫助和支持。耶魯大學的年輕學生更容易突破固有的條條框框,他們是社會最有創新意識的群體,更能有所突破和成就。學生在課程設置上和課程學習及研究中積極進行著新的探索和創新,這對比較文學的課程設計和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二)課程的多元化組合
耶魯大學的學生通過自由選課的便利,就能夠形成多元化的課程組合和知識結構。學生選擇課程的多種化,加上自由的選擇權,越來越多的組合模式就會構成,學生無限多樣性的知識結構就定會形成。通識教育是耶魯大學的一大特色,主要體現在學校對必選課程的配置上,也就是必選課包括三類學科領域和三種學術技能。學科領域必選課程為:自然科學或科技兩門課程,社會科學兩門課程,人文與藝術兩門課程。學術技能必選課為:兩門寫作,兩門數理邏輯, 另外還要達到一定數量且熟練程度的其它語種的水平。耶魯學生通過多元化組合課程的選修和必修,從而能夠使其課程組合和知識分配達到最大化和最優化。
(三)課程設置突顯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強烈突顯在耶魯大學的課程設置上又是一大特色。耶魯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大體分為三類:自然科學或科技,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由此看來其課程中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就占了三分之二。耶魯大學的課程指南是這樣說的:人文與藝術科目記錄了各個領域豐富的人類思想與成就。人類只有把握了自己的文明與文化,才能夠提高人們自覺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學習其它國家的文明與文化,包括古代的、近代的與現代的,這樣才能形成對他人經驗的洞察力,也才能加強對自身經歷的掌控。耶魯大學課程設置分布極其寬泛,包括世界各國的社會結構、政府機構、經濟動態、文化歷史。
四、對中國高校的啟示
耶魯大學是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型大學,它擁有一流的環境、一流的學生、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科研,對當前我國一流學術研究型大學的創建很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我國文化的研究產生著濃厚的興趣和持續的關注。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中國文化已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國內,當下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研究基本上還是局限在各個院校的中文學院。在我國高校里,外語學院和中文學院都開設比較文學課程我覺得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為語言是文化傳遞的載體,能夠傳遞和交流各國的文化成果、知識和經驗。各民族的經典著作就是語言藝術的精華,因而語言學習者不能孤立地只學習語言。比較文學研究者要關注語言的準確認知和把握。比較文學重在比較,有比較才能鑒別,能鑒別才會提高。
國內高校可以借鑒國內外比較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豐厚經驗,應當有選擇地講授比較文學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外,還可以設置一定數量的選修課,從而使興趣不同的學生能有機會在各方面得以培養和提高。除此之外,有條件的高校應當考慮課堂上進行雙語教學,教導學生盡可能大量的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著作,指導學生學會用跨學科、跨民族、跨國家、跨語言、跨文化等的視野,研究各國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胡志明. “比較”不是比較——試論比較文學的學科性質 [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9 (03).
[2]孫景堯. 打破“歐洲中心”改換比較文學視角 [J]. 中外文化與文論. 1996 (01)
[3]閻嘉.比較文學研究主持人語 [J]. 中外文化與文論. 2008 (01).
[4]文中所用課程相關信息引自耶魯大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