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亞楠(1992.9-),女,籍貫:山西晉城,天津師范文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4-02
1944年錢鍾書開始寫圍城,歷時兩年完成。《圍城》從1946年開始在《文藝復興》上連載,到1947年上海晨光公司出單行本,再到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印《圍城》及之后的四次印刷,歷時近四十年,作者對小說分別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1991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圍城》匯校本對初刊本、初版本、定本進行了匯校,其中也有少數錯訛、漏校之處,現參考匯校本淺論《圍城》的修改。
一、人物形象的誤讀
①鮑小姐壓根兒就是塊肉,西門慶夸獎潘金蓮或者法國名畫家塞尚(cezance)品題模特兒所謂:“好一塊肥肉”(Cette belle viande),談不上心和靈魂。
改為:鮑小姐談不上心和靈魂。
②丈夫是女人的職業,沒有丈夫就等于失業,所以該牢牢捧住這飯碗。哼!我愿意是茶盞,女人喝了消遣;或者酒鐘,女人喝了迷醉;或者咖啡杯,女人喝了興奮。我不愿意女人讀了那本書當我是飯碗,我寧可她們瞧不起我。
改為:丈夫是女人的職業,沒有丈夫就等于失業,所以該牢牢捧住這飯碗。哼!我不愿意女人讀了那本書當我是飯碗,我寧可她們瞧不起我。
這兩處的刪除,初看是關于肉體、女性描寫的刪除,正是金宏宇所說的向“潔”化方向發展。 仔細結合上下文語境和整篇小說對人物形象的設置來看,“潔”化敘事還是有所偏頗。首先,這一觀點并不充分,在小說中,這類描寫仍然可見,“貼肉短褲”、“熟食鋪子”、“汽車夫愿意跟汽車的母親和祖母發生肉體戀愛”等,《孟子》里講“食色性也”,《圍城》的序言里強調“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飲食男女是人性的基本方面,作者并不回避對肉和性欲的描寫,;實則這樣刪除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對方鴻漸形象的誤讀,另一方面是為了恢復小說敘事的節奏,突出小說敘述的重點。
例①前面說的是想不出鮑小姐為什么突然改變態度,后來突然把其肉的方面凸顯出來,敘述的重點便游離了。這樣刪改,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對方鴻漸追女孩子形象的誤讀,另一方面是一種更適應文章內容節奏的表達。刪掉肉的描寫用的是排除法,前文講“肉的相愛”、“心的相愛”的區別,鮑小姐沒有心和靈魂,自然隱含了鮑小姐有肉,這樣一刪就突出了鮑小姐變心這一實質,鮑小姐態度之所以改變的重點便一目了然了。例②本來敘述的重點本來是不愿意當飯碗,可是原句連用三個排比,中斷了這種敘述的節奏,突出的成了我愿意的部分;而且語言頗顯曖昧,顯得方鴻漸是個好色之徒。而刪去之后就避免了對方鴻漸的誤讀及敘述重心的偏移。
初版中刪去10余處關于女人或有關性的論述,這些刪節主要集中在小說的一二三章。而小說這一部分主要寫方鴻漸在回國輪船上和在上海的經歷。在這段經歷中,方鴻漸與女性有很多交往,首當其沖當然是例①所描繪的鮑小姐,緊接是蘇文紈,又繼以張小姐,唐小姐,感覺鴻漸好像是個玩世不恭、貪戀美色的花花公子。而事實上在小說的后幾部分這一點并不突出,也不是小說整體想要表現與批判的部分。方鴻漸在作者筆下并不是一個壞人,不是一個品德有缺陷的人,他只是一個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勇氣、缺乏反省與自我批評、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雖然他買了假文憑,只是為了向丈人、父親有個交代,并沒有像韓學愈一樣用所謂的假文憑去投機取巧、招搖撞騙。總體來說,他是一個沒用卻不壞的人。
初版刪去的這幾處表現的正是方鴻漸對于女性身體的想象或是對于女性、女人比較曖昧的表述,很容易讓人認為他是一個玩世不恭、貪戀美色的花花公子,就像楊絳在談及小說到電視劇的改編時所說的,“現在的開頭容易給人以不好的一個印象。追女人呀,很荒唐啊,品德完全不可取的形象。” 因此,在電視劇的改編中,楊絳把船上的戲砍掉,鮑小姐這一人物也不要。在四五十年代的幾篇文章里也有涉及此方面的比較極端的批評,如方典在《論香粉鋪之類》中指出只有“盲目騷動著的低級的欲望”“有的只是色情”,無咎的文章認為小說的觀點是“單純生物學的觀點”,都不免對小說有些誤讀。由此看來,小說對這一刪節的處理很可能也是出于這一考慮。另一方面,這些描寫影響了小說的流動性,造成了敘事重點的游離和偏移,刪掉正好恢復了小說內容的節奏,使小說的整體更清楚連貫。
二、與人物的學養不符
③不知那里的蛙群并著口吻喉舌的干號,像聲浪給火煨得發沸,“Brekex coax coax”,宛如亞里斯多芬(Aristophanes)喜劇里的歌唱隊,或者耶魯大學學生的啦啦隊。
改為:不知哪里的蛙群齊心協力地干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
例③此處刪掉的比喻也是因為鴻漸出國并沒有認真的留學,而是四年中換了三個大學,興趣頗廣,心得全無,靠假文憑來遮羞掩丑,他大概不會知道亞里斯托芬的典故,他在歐洲留學,更不會知道美國的耶魯大學,因此便不會有這樣的感受,不符合方鴻漸的經歷、學養與感受。
這樣類似的修改初版本對初刊本有多處。如初版本刪去“從沒見過年輕留學生有這樣的詩功,莫怪他要自負。”是小說從鴻漸的視角寫對董斜川詩的評價,顯得方鴻漸很有學問,事實上鴻漸對于學問并不精深,在大學里從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后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留學更只是隨便聽聽課;回老家校長邀請他做演講是臨時抱佛腳;去三閭大學教書是依靠圖書館僅有的一本教材。對于詩歌的評價,他顯然沒有這樣的眼界與功力,更無法看出董斜川的詩功。這一類修改主要是錢鍾書追求人物形象的前后統一,同時體現了其為追求小說情境相合、整體浹洽協調的努力。類似的修改還有初版刪去“毛詩關雎章說”、“劉玄德”、“宋詩鈔”;把“古希臘”改為“西洋古代”等,都是因不符合人物的經歷、學養、感受而作的修改,體現了作者對人物形象整體把握和精確塑造的追求和努力。
三、語言的錘煉
④那只祖傳的老鐘當當打起來,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悵惘,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改為:那只祖傳的老鐘從容自在地打起來,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當、當、當、當、當、當”響了六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這是作者錘煉精彩的一處,由沒有感情色彩的“當當”定本為“從容自在地”,以鐘的從容反襯人事的不平靜,人物焦頭爛額,老鐘自是從容自在,無所改變;老鐘是無情的,時間是公正的,老鐘冷靜地透視著一切,見證著鴻漸的故事見證著小說的結束。這一更改更符合鐘聲的自然機理,音節上鏗鏘有力,給人以警醒。更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提醒。
“對人生包涵的”定本為“包涵對人生的”這一修改是更符合漢語語序的表達。
“悵惘”側重于人的主觀的惆悵迷惘,而“感傷”視角更為客觀,蘊含也更豐富,對人生的感慨、悲憫、傷感的情懷。方鴻漸身在戰亂中,和自己身邊的知識分子對戰爭都毫不關心,而方鴻漸頗有心得卻又毫無本領,既沒有普羅米修斯事前的聰明,又沒有其弟普羅塔戈拉事后的聰明,對生活既沒有事前的預判,又沒有事后的領悟,沒有大智慧,只能盲目地去“碰碰運氣”。這大概是老鐘所表示的諷刺和感傷及作者在這熱鬧之中所體現的悲劇內涵:身為人,缺乏“人的本性”中的靈性良心,沒有家國責任感的良知良能。
“予侍親率眷,兵罅偷生。如危幕之燕巢,同枯槐之蟻聚。”在同樣動亂的時代,不同于《圍城》中的那群無真才實學或忙于爭奪權勢或盲目無為的知識分子,錢鍾書用生花妙筆和嚴謹的態度錙銖積累地完成《圍城》和《談藝錄》,詮釋著知識分子的當為和道義。正如此句中所包含的錢鍾書的字,槐聚,“錢先生自己板書解釋,是出于元好問詩:‘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枯死的槐樹下面聚集著一堆螞蟻,同為弱國下微小的人民。在戰亂動蕩的時候,錢先生能夠潛心讀書、做做學問,找到自己獨自的安心之處。參考文獻:
[1]錢鍾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2]錢鍾書著、胥智芬匯校.《<圍城>匯校本》[Z].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3]錢鍾書.《談藝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