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書涵
摘 ?要: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地位不斷得到提升,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確實與經濟發展不成正比且遠遠低于此。中國的經濟總產值和它的國際競爭力的發展不協調。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自主品牌非常稀缺,品牌競爭力弱,走出世界更是難上加難如何使中國創造發揮作用是我們面臨的巨大問題。
關鍵詞:設計;創造;制造;設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1
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制造生產大國,位居全球第四位,有170多種產品產量是世界第一。但是在這種全球大環境中卻缺乏具有自主研發和競爭力的品牌。國家對這一點極其重視,早在十六大的時候政府就對其下達了各項文件,要完成“中國制造”逐漸轉變為“中國創造”。 而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就需要設計,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設計,屬于中國的設計。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環節相對薄弱,由自主創新設計的產品占據的百分比比較低,產品的附加值和人均生產率很低,大體上處于全球產業鏈的底端,與此同時還付出了巨大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的代價,可謂是得不償失。因此,中國創造才是真正的強國之本。
中國制造業要與全球經濟貿易的大環境共生在一個舞臺上,首先必須使自己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這個大環境。如果還是以過去的發展狀態和生活方式和生存,那么很殘酷的就是,我們很快就要被全球經濟一體化所吃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已經確實到了一個非常關鍵時期,由于全球低價格的生產要素環境鏈當中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新的角色,因此我國企業只有從徹底的對低價格生產要素的過分依賴轉變到到靠創新達造出自己在世界貿易環境中的競爭優勢,才有機會把這種競爭優勢蔓延到全球市場中。“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隱憂時時提醒著中國的政府、企業和有識之士們。
很多人對于品牌的認識僅僅還停留在字面意思。一個品牌,它應是具備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企業的經營管理等內容。我國不乏知名品牌,但是能登上世界級的舞臺的卻鳳毛麟角,就連本土的許多知名品牌生命力都脆弱不堪。一組調查結果報告稱,中國的品牌平均的壽命僅僅只有7.5年。從一個品牌的塑造周期來看,這7.5年應該是一個品牌剛剛起步的成長時期。品牌這個詞語,發展到了現代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很豐富而又復雜的概念,它囊括了商品名稱、產品商標、產品的包裝、價格、符號、名聲、廣告宣傳廣告風格等等,它建立起了我們消費者和產品之間的聯系。因此,在未來的各種經濟競爭中實質上就是各個品牌的競爭,也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種產品中不同的品牌間的激烈競爭。唯一可以打敗對手的方法就是擁有廣闊的市場優勢。
進入21世紀以來,市場金正逐漸開始了白熱化現象,在現代營銷當中,品牌的競爭成為了各個企業斗爭的主要方向。我國現在的制造行業中大量企業以為追求市場占有、渠道、價格戰爭等,而文化底蘊低、品牌沒有獨特性、設計含量低下,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國家政策中對于中國創造的弘揚和支持還停留在技術改革創新的層面上,忽略了設計的力量。我們必須要提升創新設計能力,對于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強國”。這必然要將生產制造與產業設計想緊密結合才可以,依靠不斷地設計和創新來為產品增加附加值。
早在歐美發達國家的20世紀80年代,設計業正在日漸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發展對象。如產自芬蘭的手機品牌諾基亞、產自韓國的三星手機以及日本的備受世界所周知的索尼等,尤其是我們年輕人所熱捧的蘋果公司旗下的眾多些列產品。他們無不都僅僅依靠著最時尚和前沿的設計,并且還予以了產品豐富的內涵文化。一旦人們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它作為一種無形而重要的戰略資源存在著,那么設計產業的發展就會成為中國創造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如今我們已經漸漸地意識到了自主設計的基礎還是設計教育,因此我們得從設計教育抓起。有了系統的創新設計的教育作為支柱,創新品牌和自主設計才能找到根基,才可以進行可持續發展。當然,為了找到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強而有力的措施,我國設計教育還是應從高校教育開始,強調加強品牌競爭意識。而我國的設計教育目前來說最重要任務是,在國際文化互相融合的思維指導下,將國際設計發展趨勢以及其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進管理和經驗、開辟的新模式新理念經過消化、吸收與中國經驗結合,構建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跨文化設計教育體系。吸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盡可能地利用國外資本及教育資源能在我國設計教育服務這片荒瘠的土壤上發芽,使我國設計教育符合品牌戰略的要求,源源不斷地為業界提供各種方向的設計人才,依此逐步實現計劃中的自主設計,不斷涌現擁有自主品牌體系的企業,我們就能保障我國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支撐我國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
設計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世界,同時設計也來源于生活。提升創新設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不可能一蹴而就。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為創新設計注入不竭動力,知識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呼喚創新設計,加快提升我國創新設計能力。中國創造的成長需要很多元素,需要國內的傳統市場,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需要各界媒體的弘揚。我們今天為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作出努力,蓄勢待發。真心希望設計界同仁和社會各方團結合作,創新協同,為人類共同持續繁榮的美好未來譜寫中國設計、中國創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