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法國文壇巨匠福樓拜的典范之作《包法利夫人》,現實地演繹了愛瑪企慕飛揚卻被現實拋卻的一生。本文將從“天使緣何沉淪”、“愛瑪之死誰之罪”、“怎樣活出人的高貴”三個問題出發,試圖對愛瑪的“幻”和“滅”做深入性地挖掘和探討,以期能引導讀者在平凡中活出高貴,在黑暗里尋找光明,以人生的安穩作底子來收獲生命的飛揚。
關鍵詞:愛瑪;幻;滅;人性;高貴
作者簡介:柴娜娜,女,籍貫:山西臨汾,出生日期:1993年12月8日,單位:山西大學初民學院文科(文史哲)實驗班,專業:2012級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1
美麗的愛瑪因厭倦平淡、瑣碎的生活,“紅杏兩度出墻”,加之揮霍無度致使債臺高筑,絕望中情人的拒援終致她走向了生命與愛情的毀滅;此后診所破產,丈夫傷心致死,女兒孤苦無依,至此,家庭也無辜毀滅。“愛情是婚姻的良心”,如何能從蒙昧中一點點的解縛出來,避免做極端的蠢人,真正具備愛和善的能力?如何窺見真實人性的無盡可能,避免人生的飛揚變成一場虛幻的泡沫,真正收獲生命的絢爛?都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探討。
幻——夢境比現實絢爛
從在修道院之時幻想日后的傾城之戀,到新婚之時幻想婚后的美滿幸福;從舞會邂逅子爵時幻想激情與歡愉,到與萊昂相知后幻想溫柔種種;從癡迷羅道爾弗后幻想逃脫平庸與瑣碎,到再遇萊昂后幻想刺激與繾綣……愛瑪始終用浪漫的眼光打量著世界,溫柔地編織著自己的愛情夢想。然而,比愛瑪的“浪漫”更重要的,是“她的浪漫何以導致毀滅”。
優雅而高貴的修道院生活、浪漫主義文學的熏陶,繁衍了幻想與浪漫的種子。書中多次提到愛瑪回憶修道院生活的情形。不難想見,這段修道院的經歷已植入其心骨。對浪漫主義文學的熱衷,也潛移默化地轉換成一種思維方式,影響、甚至支配著她的思想和行為。
此外,她沉浸在幻想與虛無中,不愿自拔,也不愿直面生活的瑣碎與平凡,“于是肉體的需要、銀錢的欠缺和熱情的悒郁,揉成一團痛苦;——她不但不設法擺脫,反而越陷越深,到處尋找機會加深她的痛苦。”愛瑪不愿從浪漫的幻想中完成自我解縛,也就注定了她必將走向毀滅。
那是個日益成熟、日益物質、日益殘酷的資產階級時代。生活在那樣的社會里,愛瑪是有“塑料感”的。她的耽于幻想與現實世界隔著朦朦一層,但當殘酷的現實將這層膜無情撕破,她只好被直接摁在犬牙交錯的生活上,切開皮膚,直入筋骨,直至沉淪,甚至毀滅。
滅——愛情比死亡殘酷
愛瑪之死,誰之罪?她最終選擇服毒,走向毀滅,無力償還高利貸是一個因素,對破產這一災難性后果的夸張想象是一個因素,但在這兩個因素都事實存在的情況下,她還頑強地擁有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她先后寄希望于勒樂、賴昂、公證人、羅道耳弗,分別向其求助,均遭到拒絕。至此,她看不到希望,只好背負絕望,從而奔向死亡。所以,筆者認為,愛瑪的死與“浪漫的夢幻”的突然蘇醒有關——愛情,遠比死亡殘酷。
對羅道耳弗而言,愛瑪只是個漂亮的情人,從一開始,他就在這段感情里種下了太多太多的謊言、欺騙、狡詐、虛偽、欲望:“羅道耳弗順利地按照自己的心意支配奸情,所以表面也就分外平靜。”。對賴昂而言,愛瑪起初好似皎潔月光,最終淪為飯黏子;起初好似朱砂痣,最終淪為蚊子血。這樣的感情,又哪能經得起時間的修剪和裁度?
這樣,他們之間愛情的殘酷性、冷漠性、利用性、目的性、復雜性就昭然若揭了。幻想的浪漫愛情歷經磨難、最終流產,而這一切的苦難和蒼涼,她已無心去咀嚼。“她(愛瑪)尋思道:‘啊!死真算不了一回事!我睡過去,就全完了!”艾瑪在深不見底的愛情苦難面前,她幾乎是喜不自勝地選擇死亡的。是的,對她而言,愛情比死亡殘酷。
醒——自享比依附豐實
在苦難的現實里,愛瑪艱于呼吸。她依附蜷縮在困惑、痛苦的角落里,畫地為牢。她不明白,為什么她熱衷一生、信仰一生、奉行一生的修道教育、浪漫主義終成泡沫?為什么她強大的自尊卻讓她變得更加自輕自賤?為什么她提高社會地位的種種努力卻使她最終債臺高筑甚至艱于生計?為什么她幻想的愛情在現實中無影無蹤?為什么光怪陸離的社會中充斥滿無盡的苦難與蒼老?為什么她在奔向死亡時是甚至喜不自勝的?面對生活的現實,甚至是苦難的現實,我們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去矗立,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委實值得商榷。
陳寅恪珍視“自由之思想”不無道理。要保持對獨斷思想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保持獨立不依附,以安穩做底子才能收獲生命的飛揚。此外,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和偽善的。羅道耳弗、藍昂等人的德行源自修養,而非智慧,所以他們是功利的, 甚至是偽善與丑陋的。“自由與美德”構建起人類內心寧靜的豐碑,矗立不倒。要知道,寧靜不是安寐,而是一種博大而豐實的自享。正是這種博大而豐實的自享,莊子在妻子死后才能超然脫俗,鼓盆而歌;陶潛才能抒寫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與安然。以超拔的姿態去看待人生的寵辱、得失、悲喜,用自享的力量去戰勝人性的貪婪、欲念、折磨,不卑不亢,活得漂漂亮亮!
參考文獻:
[1]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5月北京第一版,李健吾譯.
[2]李健吾.《福樓拜評傳》.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嘎瑪仁波切.《生命的覺醒》.新星出版社,2012年1月.
[4]劉曉蕾.庸俗的浪漫之愛——淺論《包法利夫人 》中愛瑪的愛情.常州工業學院報.2010年10月.第28卷第5期.
[5]亞瑟·叔本華.《叔本華心靈咒語——請優雅地擁抱這個苦難的世界》.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于露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