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玲玲
摘 要:“空間轉向”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不僅突破線性時間——歷史的束縛,引起了當代文化思維的轉型,同時也為文學空間書寫和空間批評開啟了廣闊道路。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學者們紛紛開始重新審視人文生活中的“空間性”。本文從時空一體化、并置空間、碎片空間、召喚空間等幾個方面討論了后現代主義小說的空間性。后現代主義小說通過顛覆傳統時間維度,構建起一系列相比傳統小說維度更大的立體化空間,全方位、多維度的表現了后現代狀態下人類存在的無助、迷茫、分裂與荒誕。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空間性;時空一體化;并置空間;碎片空間;召喚空間。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02
一、引言
1、弗蘭克的“空間形式”理論
1945年,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約瑟夫·弗蘭克在《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中針對現代小說表現出的追求空間化小說的新趨勢,首次提出了“空間形式”(spatial form)這一概念。弗蘭克從敘事的三個側面,即語言的空間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間和讀者的心理空間分析闡述了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弗蘭克認為:“一些具有空間性的作品,以一種共時性替代了歷史和敘事的順序,并以分離性的句法結構,打破了一般文學的連貫性。”很多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切割時間,正是在對時間的抗拒和扭曲中,誕生了小說的“空間形式”,使小說具有了“空間性”。
2、后現代主義小說的空間性
盡管弗蘭克的“空間形式”理論是針對現代主義小說而提出的,但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解讀后現代小說的空間結構。這是因為,后現代主義文學本身孕育于現代主義文學之中,它在時空方面繼承了現代主義的一些反傳統傾向。后現代主義小說如同現代主義小說一樣,時間順序讓位于空間形式,歷時性為共時性替代。但是后現代主義小說的空間形式又有其獨特的特點,作家在敘事中顛覆了時間維度,進一步壓縮時空體系,在小說中構建起了維度更大的立體時空體系,并經常利用凝固時間、碎片空間、并置空間、召喚空間等手法獲得獨特的空間形式。
二、后現代主義小說的空間形式類型
1、時空一體化
后現代主義小說重新定義時間機制,它消解了時間的內在因果鏈,將時間前后因素取消,時間參照消失,流動停止中斷,進而構建了一種以絕對時間取代傳統時間的模式,由定格的時間來表現空間,呈現時空一體化效果。就像一幅畫面以空間的形式凝固了一個瞬間,大量細節片斷性呈現,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時間消解,可以引發讀者的多重想象空間。
后現代主義小說在時間藝術上相比現代主義小說走得更遠,它所陳述的時間是一種“純粹的時間”,或者它根本就不是時間,它是瞬間的感覺,也就是說,它就是“空間”。之所以說它是空間,是因為從時間意義上,純粹的時間幾乎是靜止的,而時間瞬間停止是在片刻記憶內包含多個記憶片段,意象、人物等細節,或者說它是一種時間壓縮。后現代主義小說中的人物被限制在狹小的時空范圍內,生活在碎片式的時空裂縫中,正如后現代人們的真實生存狀態,精神分裂也無助。
后現代主義小說中,時空一體化使得文本的發展稍顯突兀,需要讀者介入并積極參與,給予讀者最大限度的自由來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來補寫。小說故事發展時間在某一刻仿佛完全凝固, 沒有向前發展和流動的趨勢,此時文本構建出一個比現代主義小說更立體的空間,留給讀者自我闡釋的空間。這也突出了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大特點——打破規范,解構一切。
2、并置空間
“并置”這個概念是約瑟夫·弗蘭克在他有關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的闡述中提出的。他認為:“所謂并置, 就是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游離于敘述過程之外的各種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聯系, 使它們在文本中取得連續的參照與前后參照, 從而結成一個整體”。換句話說,并置就是對意象等文本因素的空間編織,即空間上事件與事件,場景與場景,意象與意象,過去與現在的并列。
這個定義對于后現代主義小說來說,也有其獨特性。如果說對于現代主義小說,這種橫縱交錯的空間并置,如同簇擁的花瓣,貌似不連續卻內在相關,在不同個體溶接成整體之后,共同指向一個中心內核——文本主題,進而起到突出主題的作用;那么在后現代主義小說那里,它就像發散式的煙花一樣,四散開來。后現代主義小說其意義不確定,中心不確定,這種發散式的并置空間結構更加延展了小說的空間維度,突出了后現代主義小說主題的不確定。這也強調了后現代主義作家創作的隨意性和拼湊性。
這種并置空間所帶來的主題的不確定與后現代主義理性,信仰,道德和日常準則危機密不可分,也使后現代主義荒誕的世界埋在混亂無序的文本之中,給人一種形式絕望之感,無所適從。
3、碎片空間
后現代主義小說敘事呈現“零散化”和“碎片化”,特征,其使得作品中的時間不再成為作家強調的重點。雖然現代主義小說也使用碎片化空間結構,但異與后現代主義小說。對于現代派小說家而言,它只是一種表現手段或方式, 換言之, 現代派小說家相信通過碎片化結構可以表現世界及其復雜性;但后現代主義小說的碎片之間卻缺乏時空上的聯系,就像一個大雜燴,它不表現同時性或整體性,缺乏意義和內在邏輯。
在閱讀后現代主義小說的過程中,讀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生活常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并反思記住小說中的各個意象和暗示,才能把獨立于時間順序之外而又彼此關聯的各個參照片段在空間中熔接起來,讀者只有通讀全篇,才能對文本做一個完整解讀,后現代碎片式的空間結構能夠帶給讀者全新的空間記憶,為讀者呈現出小說立體的空間畫面感。
4、召喚空間
文本的“召喚結構”,是接受美學的代表之一伊瑟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閱讀文本活動是讀者和文本的雙向交互作用。文本的未完成性、作品的不確定性和空白點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激發讀者通過想象和填充來完成文本”。
對于讀者來說,閱讀后現代主義小說是填補空白的過程,如同給一幅未完成的畫作上色,屬于空間藝術。后現代主義小說先天性地為讀者留下了各種想象和推理空間,邀請讀者共同完成對于文本迷宮的建構
因此,讀者在參與后現代主義小說的文字游戲時,一邊是小說的主人公們在生活的迷宮中追尋自己,另一邊是作者引領讀者一起完成文本游戲和解謎的過程,二者共同構成對人類找回空間感和存在感的積極探索。而作為游戲參與者的讀者會恍然大悟并獲得精神勝利的愉悅感。這也是后現代主義小說帶給讀者獨特的閱讀體驗。
三、結語
“空間”是后現代主義作家在生存和寫作中的一個中心概念,也是其進行自我建構的方式和結果。后代主義多元、開放、碎片化的特質、“離散”而不是“連續”的思維模式、注重視覺拼貼而不是意義深度的“去中心化”理念無不與空間意識相契合。后現代主義作家通過留出大量“空白”引領讀者共同參與完成他迷宮般的文本建構,這使的讀者很難在這樣構建的時空機制中感受到理性和意義的存在。無理性的時間正象征著無理性的后現代社會生活本身, 因而也更深刻的表現了現代人在強大的科學技術面前感受到的興奮、無助、迷茫以及只能被動地接受現實的處于分裂狀態的精神世界,進而達到了一種用“破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對和諧、完整空間的向往。
參考文獻:
[1]???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C]. 陳志梧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28.
[2]范瑩芳.美國后現代主義小說的時空敘事策略研究[J] . 海外英語,2013,(1):164—165.
[3]李丹.論小說空間感的生成[J]. 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6):36—45.
[4]李新梅.《昆蟲的生活》——一部空間形式的后現代主義小說[J]. 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09:46—50.
[5]沃爾夫岡·伊瑟爾. 本文的召喚結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69:36—47.
[6]王宏岳.論現代派小說的空間性結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7(2):48—52.
[7]約瑟夫·弗蘭克. 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