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耿,時華南,孫剛(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院骨外科,遼寧瓦房店 116300)
?
關節鏡下經后內側入路檢查及治療后交叉韌帶囊腫
李元耿,時華南,孫剛
(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院骨外科,遼寧瓦房店116300)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囊腫較少見,后交叉韌帶囊腫的發生多與慢性損傷有關[1]。以往均行切開手術治療,隨著膝關節鏡技術日益成熟,部分醫生已經能經后內側入路檢查和治療后交叉韌帶囊腫。關節鏡下經后內側入路能清晰顯露囊腫,可將囊腫進行切除同時避免神經血管損傷。較開放手術取得更好效果。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膝關節后交叉韌帶囊腫2例,經后內側入路關節鏡下囊腫切除治療,隨訪1年,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40歲,無明顯外傷史,出現膝關節不適,蹲起受限。病史近1年,偶爾有絞索癥狀,逐漸加重,門診給予MRI檢查示左膝關節后交叉韌帶囊腫。入院后運動醫學檢查:左膝關節無腫脹,膝關節過伸及過屈實驗后方均有疼痛,腘窩后方壓痛,浮髕征(-),麥氏征(-),髕骨研磨實驗(-),前后抽屜實驗均(-),側方應力實驗(-)。左膝X線片檢查未見骨關節異常,MRI提示后交叉韌帶囊腫。入院后診斷:膝關節后交叉韌帶囊腫。行關節鏡下囊腫切除手術。手術過程:仰臥位,消毒鋪單。常規入路關節鏡檢查,探查關節內結構有無損傷,術中見前后交叉韌帶結構正常,半月板正常。屈膝90°位,使后縱膈內神經血管束遠離關節囊,經后內側關節鏡入路將關節鏡插入內后側,引導穿刺針經股骨內上髁上后2.0 cm進入關節內,尖刃刀皮膚開口1 cm,直鉗鈍性分離,置入刨刀清理,顯露囊腫(見圖1)交換關節鏡及器械入路,經后內側觀察囊腫。應用射頻大部分切除囊壁(見圖2~3),內容物為淡黃色液體,術中殘留部分囊壁防止損傷后交叉韌帶及后縱膈內神經血管束,大量生理鹽水沖洗關節,手術結束,縫合,包扎。術后3周完全負重及屈伸活動范圍逐漸恢復正常,癥狀消失。

圖1 后內側入路關節鏡下發現囊腫

圖2 關節鏡下顯示完整的囊腫包膜

圖3 關節鏡下示囊腫完全切除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囊腫位于關節內,較少見。文獻報道其發生率較前交叉韌帶、半月板、側副韌帶、膝橫韌帶和髕韌帶囊腫等均低。考慮為后交叉韌帶較粗大,不易損傷有關。目前后交叉韌帶囊腫的發生機制不明確,臨床發現其多無明確外傷史,鏡檢關節內未發現合并其他結構損傷,后交叉韌帶存在韌帶變性。后交叉韌帶囊腫的主訴多為關節屈伸活動受限及膝關節輕微疼痛。查體不能捫及囊腫,可有膝關節后方壓痛,過屈,過伸可有不適[2]。后交叉韌帶囊腫的診斷需依賴MRI來明確診斷,其病史臨床查體不具有特異性,易于其他關節內結構損傷混淆,無經驗醫生,行常規的前方關節鏡入路檢查也無法看到。通過關節鏡后內側入路檢查可發現囊腫,并可同時鏡下行手術切除治療。要求術者有熟練的關節鏡技術及后側入路治療經驗方可行關節鏡下治療,術中注意要置膝關節屈膝90°位,保證后縱膈內血管神經束遠離關節囊,后交叉韌帶囊腫盡量完整切除,但要減少對后交叉韌帶損傷。本文這2例經后內側入路行關節鏡下囊腫切除術療效滿意,隨訪8~16個月未見復發。我們認為關節鏡下經后內側入路行囊腫切除手術具有微創,恢復快,療效好等優點但要注意勿損傷血管及神經。
參考文獻:
[1]Dinakar B,Khan T,Kumar AC,etal.Ganglion cyst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 case report[J].J Orthop Surg,2005,13(2):181.
[2]王雪松,馮華,洪雷.交叉韌帶囊腫MR影像與臨床表現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26(3):275-278.
基層園地
作者簡介:李元耿(1971-),男,副主任醫師,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院骨外科,116300。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