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面對挫折時的反應卻變得更弱,學校的思想教育者應該引起警覺。本文在國內外的高校大學生的挫折教育研究的基礎上,從挫折和挫折教育的定義界定出發,深入探討了各種挫折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現形式,總結出以大學生及社會、家庭、學校為主體的多角度的大學生挫折感及其教育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挫折感;教育研究
時下最受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是高職院校學生挫折教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是構建和諧的心理素質。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社會競爭力日益激烈,大學生遭受各種類型的挫折也在所難免,然而大多數大學生又缺少處理不同挫折的經驗與能力,面對不期而至的挫折往往手足無措,其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損害,更有甚者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探索大學生受挫的原因,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課題是開展具有可執行性的挫折教育。
1 挫折問題得提出和界定
在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進行時,人們一方面享受著發展帶來的豐碩果實;另一方面,人們也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挫折與壓力。在心理學家看來,挫折是個體為了實現某種目標或者滿足某些需求時,因為遭受某種阻礙,讓他們的目標沒有辦法實現或者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所散發的不良的情緒。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低,生活經驗比較缺乏,面對挫折時可能會引發各種心理困惑,引起許多不好的心理反應。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挫折教育是特指概念,指的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個體目標與需要遭受阻礙時,所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挫折教育就是教育主體有目標地利用一些教育方式,指導受教育者正確地面對挫折,客觀地了解挫折,在挫折面前及時調整,積極面對,使受教育者養成健康的面對挫折的心理,并使之變成為良好的面對挫折的心理素質,養成積極面對挫折的習慣。
2 挫折產生的原因探討
1、因為學習所引發的挫折感。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受到學習上的挫折在所難免,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所選擇的專業是自己不喜歡的,這就導致學習興的趣不夠,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導致學習成績不好而引發的挫折感。另一方面,對大學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感到不適應。大學課堂授課量比較大,進度較快,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和動手能力才能足夠消化理解,這種以自學占主導的學習方式與初高中時的被動學習的方式有非常大的差異,許多大學生經常難以適應這種轉變后的學習方式,導致考試成績很不理想,使大學生受到極大的打擊。大學生唯有重新改變學習的方式才能適應大學生活。然而,當努力后仍然毫無起色時,他們的挫折感會不斷加強。
2、就業難引發的挫折感。高等教育已經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普及教育變化的過程,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優勝劣汰的不斷加強,使社會對人才各方面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大學生在校所學理論知識與社會需求脫節,缺少社會實踐的經驗,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產生困擾。大部分的大學生難以全面認識自己的綜合能力,往往高估或者低估了自己所學習的專業的競爭力。有的大學生就業期望很高,基層服務的鍛煉意識淡漠,非行政事業單位或者國企單位不予考慮,希望到大城市去工作。當美好的愿望和現實的就業形勢產生沖突時,就業難所引發的挫折就難以避免了。還有的大學生往往太過悲觀地對待就業問題,對自己的能力和綜合素質不自信,對那些很適合自己的職位,沒有自信去把握,導致錯過了很多的就業良機。很多的大學生就業眼光較為短淺,擇業只看重當前的工資高低,只看重工作的環境舒適與否,忽略了這份工作的發展潛力,忽略了這份工作對自己一生職業發展的長期意義。片面和盲目的就業觀一定會帶給大學生挫敗感。
3 大學挫折教育采取的對策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挫折教育是一項必要的綜合素質教育,需要高職院校、社會、家庭以及大學生主體一起努力,通力合作,才會有較為良好的效果。本部分內容就學校、社會、家庭以及大學生各個主體之間怎樣配合,以及各自不同的側重點深入探討。
1、學校教育是挫折教育的基地。
第一,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對學校環境的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舒適的宿舍環境等因素對大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諧善良的人際關系,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良好健康的校園風氣對大學生的抗挫折教育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可以定期展開有關學術、藝術、文化類的講座和交流會,讓大學生們在積極健康的學術藝術等文化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和諧內心、凈化心靈,使他們有足夠的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挫折。
第二,學校要加強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許多大學生被挫折困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所以,需要學校把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切實地貫徹落實到大學生真正解決挫折的實踐中去,從而形成他們自覺的積極面對挫折的能力和習慣。在挫折瓦解中感受挫折的重要性,最終理性客觀地面對挫折,提高大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力。
第三,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高職院校還要著重培養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大學生所遇到的不同類型的挫折,大都和他們缺少社會經驗以及社會閱歷尚淺有關。高職院校應該發揮自身職業教育的優勢即更傾向于動手能力,盡最大得可能讓高職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感受挫折、解決挫折;而不是簡單地為了學習而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在社會實踐中對書本知識活學活用;而不是盲目地只學習空泛的理論知識,是要在實踐進行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經驗,磨煉自己的意志,不斷地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社會競爭意識、團隊意識以及為人處世的能力。這些能力與素質是每個人戰勝挫折、立足社會的重要基礎。
二、家庭教育以挫折教育為基礎。每一位家長要配合社會、大學生主體和學校做好工作。
家長必須確立合適的期望值。大學教育從精英化過渡到大眾化,大學生面臨著空前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再也不是天之驕子,家長也要轉變觀念,對兒女的也要有合理的期望值,理性地對待大學生得就業和前途。過低或過高對子女期望值的要求都會影響子女的成長健康。
三、社會為挫折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學生面對陌生的社會環境會非常的敏感,對大學生來說社會環境是戰勝挫折重要條件。社會要采用必要的措施,努力去克服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努力營造一個正義、公平的氛圍,減少社會的不和諧和不穩定因素,給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工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挫折心理[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2]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3]張國華.論大學生的自我調節[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4]葉奕乾.人格心理學[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5]畦依凡.高層次人才素質問題的研究[J].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1998(3).
作者簡介
李甲甲(1984-),女,漢族,河南省鶴壁市人,助教,鶴壁職業技術學院,英語,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