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瓊 余倩
【摘 要】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來自學校學業的壓力,來自社會就業的壓力,來自父母的壓力,來自生活和升學的壓力,這些壓力都會影響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應對壓力的能力,但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許多誤區。文章對這些誤區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誤區 對策
高校大學生處于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逐漸成形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影響自身的發展,甚至會發生各種悲劇。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對大學生的發展尤為重要,能夠提高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
一、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動高校的素質教育活動,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減少周圍環境對大學生不利的影響,使大學生處理好身體素質、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之間的關系,在高校期間更好地提升自己。
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幫助適應能力弱的學生合理地處理周圍環境和學習的關系,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培養自己持之以恒、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促進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大學生在校期間會經過許多發展階段,如剛入學時的迷茫階段、學習時的困擾階段、與周邊環境的適應階段、自身的情感體驗階段等,這些階段都有可能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大學生產生不必要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對大學生的發展造成困擾。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誤區
(一)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充分
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要學會與德育區分開來,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雖有交叉點,但不完全等同。加強學生德育的重點是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德育手段輔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結合,共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目前,很多高校簡單地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將二者等同處理,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和做法。
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不能片面地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認可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能否認學生的思想觀念。高校的心理素質健康教育活動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學生自身的人格、情感和人際關系,所以不能把學生自身出現的問題都歸結為德育的問題,認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出現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涉及德育問題,但是不能把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進行德育化,不要混淆兩者之間的概念。
德育工作的開展,把思想、道德和政治的概念強化在高校學生的身上,促使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遵循黨的政治理念,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育工作的開展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主要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指導人們的行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心理范疇,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決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消除高校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高校學生的發展。
(二)高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人才
我國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不雄厚,缺乏專業性的人才。高校的心理輔導人員缺乏對心理專業知識理論的理解,沒有進行心理教育活動的專業訓練,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心理輔導方法和心理測試技術不合理、不完善、不嫻熟,不能合理地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不能及時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我國高校的心理教師大多是兼職人員,主要包括醫務人員、德育工作者和心理輔導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心理輔導的效果差強人意。比如未經專業心理教育培訓的德育人員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受德育思維模式的影響,對學生的輔導難免會帶有德育的色彩,沒有遵循心理輔導的要求、規律和原則,不僅達不到良好的心理輔導效果,還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有些高校的心理輔導人員雖然是心理專業出身,但是對咨詢理論和教育理論沒有深入的了解,再加上自身的綜合素質不高,難以勝任心理輔導工作。
三、如何加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個人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健全的人格。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根據大學生之間的不同特點,積極調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內容,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優點,多贊揚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保持愉悅的心情,及時解決心理問題。
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心理難免會產生負擔。心理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可以開展心理輔導講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也可以利用班會進行心理輔導,讓學生之間加強交流,讓學生學會自我心理疏導,解決現有的心理問題,促進自身的發展。
雖然大多數院校缺乏專門的心理輔導人才,但是高校教師都是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高校應該號召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當中,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之間的不同點,留意學生出現的問題,在課下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解決學生的困擾;也可以在課堂理論教學當中適當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高校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當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積極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方式,嚴格要求自身的行為,定期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強化自身的心理素質,掌握心理培訓的策略和方法,為自己開展心理工作奠定基礎。
(二)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基礎比較薄弱。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不一定是專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但是一定要充分掌握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心理健康培訓的方法和途徑,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合理地疏導和解決。
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如可以通過聘任、專職和兼職的形式招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并積極地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完善他們的理論知識體系,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
輔導員、班主任和大學生自身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中的一部分,也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讓他們掌握心理培訓的基本技能。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積極地疏導學生的心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自身要學會自己進行疏導,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學會化解自身的壓力,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負擔。
心理輔導人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時候,要明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任務和目的,以培養學生完善、健全的人格為核心,轉變心理培訓的方式,讓大學生不再排斥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積極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主動地找老師進行心理咨詢,及時地疏導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促進大學生自身的發展。
四、結語
大學生是即將進入社會的棟梁之材,他們面臨著很多壓力,再加上周圍環境的影響,心理健康存在問題。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區分開來,深入掌握心理學理論,熟悉掌握心理培訓的技能和方法,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積極地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的心理疏導,及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大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思考[J].才智,2015(31):88.
[2]李瑞學,李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濟師,2005(06):90-91.
[3]張海燕.辨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定位的三個認識誤區[J].思想理論教育,2012(0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