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 要】我國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和過去相比雖然有了一些改革,但仍然沒有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課程內容往往距離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比較遠,造成高職人才的培養效果與市場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使得高職畢業生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加快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探索符合我國國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改革 多元化 綜合化 模塊化
雖然目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都有職業培養要求,但往往局限于一般職業技術標準,沒有細化到崗位工作規范,以致課程實際上難以擺脫傳統學科性課程的痕跡。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差,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從而造成就業壓力。高職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一為勝任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二為完成職業任務所需要的文化知識。因此,高職課程應追求課程目標的實用性和發展性。
一、多元化的課程開發
在課程開發方面,從單一學校主體轉向學校與行業、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積極爭取行業、企業參與專業課程的開發與設計,使行業、企業成為課程開發的重要主體之一。
這種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課程開發模式可以有兩種具體形式:一是學校與企業建立“訂單”式合作伙伴關系,即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向學校“預定”所需人才,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設定培養計劃和相應課程,這種課程開發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工作心態和熟練的職業技能,提高他們的職業崗位適應性;二是建立有行業和企業管理者、技術專家共同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讓行業、企業的專家直接參與制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計劃,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和評估標準,參與課程建設的全過程,發揮校外行業和企業專家在專業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二、實行“以就業為目標”的課程目標設計
高職課程目標設計,要有清晰的職業基本能力、具體的職業崗位工作標準、明確的職業崗位人才規格以及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目標定位。突出崗位培養目標是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識、個人修養以及體質、心理等基本素質教育同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崗位技術訓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般素質——職業能力——崗位技術”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模式。只要專業設置建立在市場調研基礎之上,確實為社會所需,課程目標在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過程中得到貫徹,就可以大大縮短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距離,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上崗就業而無須再培訓提供條件。
三、課程內容注重知識技能的綜合化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一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而技術能力通常具有綜合化的特征,因此高職課程也應是一種綜合性結構。同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頻繁變化,對就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職教育必須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強創新能力、開拓精神的培育。高職課程應立足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精選職業社會必需的知識、技能、規范,妥善處理知識、技術、能力、理論性與職業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其間恰當的平衡。
綜合化課程內容要選擇與專業核心要素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點,把原來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課程重新調整,打破學科體系,將某些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內容重新組合,搭建新的內容框架體系,構成一門或一類新的課程,整合后的課程要充分體現內容的先進性以及技能操作環節上的時間保障。
四、實現課程結構的模塊化
相對于傳統的職教課程,模塊化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職業核心技能為基礎的多向選擇課程結構模式,是處理好模塊課程之間靈活性與系統性的理想方案。
其基本設計思路是:首先對某一專門職業的能力進行分解,將其中的基本性知識、技能設計為核心課程模塊,再將該職業范圍內適用于各個具體工作崗位的技能確定為選擇性崗位技能,再設計為就業方向性課程。多個核心課程模塊和就業方向性課程模塊的組合構成一個專業及專門化方向的課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核心課程是穩定的,學生必修的;體現專業特征就業性的課程是靈活多變的,供學生選修。
這種模塊化課程結構設計富有彈性,有利于加快課程的更新,也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方案和就業方向,最終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就業適應性的目的。
五、實現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并重
在現代課程觀中,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是兩個相對應的范疇。所謂顯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課程,這類課程是根據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的教學計劃而制定的,是正式課程;所謂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性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這類課程是非正式的,具有潛在性和隱蔽性。
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后者是無意識的、無計劃的。現代課程觀認為,隱性課程是影響人的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課程,只有使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共同構成課程的完整概念。
隱性課程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廣泛存在,主要包括下述幾個層面:物質層面,如學校建筑、校園環境等;行為層面,如學生間的交往、師生關系等;觀念層面,主要有辦學方針、教學觀念和校風等;制度層面,包括學校的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機構以及班級運行方式等。籠統地講,學校的各種講座、社團活動、課外閱讀、校園環境、教師人格影響及專業教育中貫穿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等都屬于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主要體現人的認知結構,隱性課程主要體現人的人格結構和價值體系。為了謀求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和諧統一,需要創設寬松、真實、富有創造性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情境,以盡可能減少隱性課程的負面影響,發揮隱性課程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