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針對高職學生特點及學習現狀,提出應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信息化教學中,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創設多元化立體多維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學會自主協作學習,同時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元智能 信息化教學 立體多維 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153-02
目前,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仍然還是擺脫不了以教為主的理念,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上仍舊是以教師為本,以書本為本,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重視教學內容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沒有讓學生充分思考和提問的空間,造成學生缺乏發散思維、批評思維和想象力。在課堂上,“教教材,放PPT”是授課的主要形式,教材是學生手上唯一的學習參考書籍,PPT則是把簡單的文字搬上了屏幕,方便教師上課時念給學生聽。這樣的課堂教學總是很沉悶,缺少活力,學生要么睡覺,要么聽不懂做其他的事情,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傳統教學設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將大量知識經驗直接“灌入”學生的大腦中,一切都是現成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展學生個性。這種教學設計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與個性的摧殘。基于此,本文提出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信息化教學中,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創設多元化立體多維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協作學習,同時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近幾年,在走訪企業及對以前畢業生的調研中發現了一個共性問題: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基本技能還比較滿意,但對畢業生的發展潛力普遍存在異議。企業普遍認為高職畢業生能快速上手,但是一兩年后就基本定型,“沖勁”明顯不足,再提升空間有限。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高職課程改革發展到現階段,在基于“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理念下,因對社會需求的分析不到位以及技術發展的動態性,“度”衡量往往會有偏差,造成許多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大量縮減,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以及再學習的基礎不足,也就是就業后的“沖勁”明顯不足。
機電類專業普遍存在重專業技能、崗位實用、工具教育和實用教育,而輕專業素質的現象。這就忽略了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有效學習,造成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培養偏弱,導致學生后勁不足。要提高學生的后勁,必須從提高學生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多元考慮。
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加得納提出。加德納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人的智能結構是由言語、邏輯、視覺、肢體、音樂、交流、自知等要素組成。“多元智能”理論堅定地認為:學生的智能無所謂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組合方式不同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與弱項。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識的傳授,更是在于發掘并指引這些智力的發展。
這一理論向傳統評估學生能力的觀念提出挑戰,對當前西方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近幾年來,這一理論在我國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信息化教學設計,構建教學新模式
移動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是單一的書本,而出現了更快捷的方式:電腦、手機和網絡。這就決定了必須打破原有的教學設計理念,不再以教師為本,以書本為本,而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性,打破以知識講授為主的課堂模式,建立以培養能力為中心的能力教學,這就是更適合現代教學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設計一切教學活動時就要以學生為中心。而“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和智能結構,不能用單一標準要求學生,執行“一刀切”。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強項智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激發創造性的學習環境,有意識地營造一個立體多維的實踐氛圍,進而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信息化教學設計,既實現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實現了知識積累和實踐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幾點:一是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資源來配合不同學生的強項智能需要,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立體多維的學習環境。面對來自不同感官的知識形態,每個人的接受程度不同。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需求,將知識通過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手段轉換為多種形態,即文字、聲音、圖像、實物、動畫、視頻構成的動態的、三維甚至四維教材,讓原本枯燥的文本知識變得生動立體起來,使學生在立體多維的知識海洋中任意暢游,激發學生想要學習的沖動,產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則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智能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知識形態,更有效地進行學習。二是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適應不同智能特點的學生,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樹立學習信心。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來的,人的智能是八種智能的組合: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人的智能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組合方式不同而已。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同一個教學內容我們盡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來闡述和表現(見表1),來適應不同智能特點的學生。
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分類教育,讓其智能長處得到發展,比如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智能長處,對于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鼓勵和支持其走技能成才的路子;而對于那些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引導和幫助他們往深層次的內容學習和拓展,讓其能在專業技術的高端崗位對口就業,并有長遠的發展。如果善于表現有口才的則多給機會發言和匯報;如果學生喜歡搗鼓計算機則讓他們為班級同學上仿真實驗服務。并在學生多方面智能給予綜合評價。要在學生進入課堂時就重視他們,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給他們樹立信心。學習專業內容是一時可用,培養學習能力是終身受用的,因此要教學設計要從傳授專業知識轉向培養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終身發展和職業崗位遷移的需要,讓學生在職業成長過程中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開展協作學習,增強學生“主角”意識,注重學生綜合能力養成
在信息化的教學中,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利用多維課程信息資源和網絡平臺,建立QQ群和朋友圈,更為快捷地在網上進行交流。由于知識信息量較大,學生可以采用協作學習方式,發揮每個人的智能優勢,處理不同的知識形態,再進行組內分享學習,逐步培養“如何學”的能力,讓學生從中找到學習的成就感,同時在分享學習中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與人交際的能力,真正做到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實現因材施教,教師從“講師”變“導師”
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師不能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是由傳統的授業者轉變為學生的學習引路人。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要針對學生的智能特點引導他們如何去有效地“學”,為學生設計有價值有趣的實際應用情境,指導學生從何入手開始學習,“從何處”、“怎么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又應該怎樣從大量的信息中篩選中要點,讓學生能夠更快、更有效地獲取新知識。
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信息化教學設計終將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尤其是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其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智能優勢,使教學做到更具有針對性,趣味性,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有效地協作學習,教師的巧妙引導,讓學生把信息轉化為知識,完成系統建構,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傳領,范建華.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6(4)
[2]林昉.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信息化教學模式及教學設計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3]李文高,孫丹鵬.教學設計的新領域——信息化教學設計[J].保山師專學報,2006(2)
[4]王欣,楊澤偉.關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討[J].職教論壇,2014(5)
[5]馮麗丹,陸美玉.信息化教學設計探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