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要】分析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必要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提升職業素養的強大動力,探討通過多元立體的育人模式推進高職學生提升職業素養。
【關鍵詞】職業素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031-03
職業素養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職業勝任力的體現。美國學者萊爾·M.斯潘塞和賽尼·M.斯潘塞在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論中,將個人勝任素質分為動機、特質、自我概念、知識和技能等五大類型,并以冰山為喻,將知識技能視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即顯性素養;而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則是潛在水面下的冰山,即隱性素養。兩者構成的“素質冰山”,包含了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技能等多重要求,深刻影響著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
一、職業素養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特殊階段,是青年學生由“學校人”向“職業人”轉變的關鍵時期。高職學生作為“準職業人”,在大學階段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對其未來的職業生涯和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素養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通過就業改變自身命運和家庭狀況,是很多高職學生重要的人生訴求,也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體現。良好的職業素養意味著良好的職商和職業勝任能力,是融入職場的關鍵。職業素養教育的目標,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努力提高學生的職商,使學生掌握求職就業的基本技能,積累融入職場的基本經驗,提高職業發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做人做事的水平,從而贏得發展機會,實現職業理想。
(二)職業素養教育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的用人標準也越來越嚴。國內著名教育數據咨詢機構麥可思的一份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企業在錄用員工時,尤為看重學歷、技能之外的人格魅力、敬業精神、社會誠信度、團隊合作意識、奉獻意識、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素養。這表明企業錄用大學生不僅看重其“做事”能力,更看重其“做人”水平。員工的職業素養決定企業的競爭力,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企業培養所需的人才,才能滿足企業持續發展的要求。
(三)職業素養教育是高職院校健康發展的需要。2014年,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就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做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要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才能提高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推動高職教育塑造新優勢、邁上新臺階。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強大動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內在地包含了職業素養的要求,對于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引領學生就業和事業走向成功有重要意義,是打造優秀職業素質人才的思想武器和強大動力。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涵養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在職業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高層次的職業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事業發展的保障。大學生職業道德養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學校常抓不懈的教育培養,需要學生持之以恒的自我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它凝聚了國家的“精氣神”,彰顯了社會的“真善美”,有助于培養高職學生辨別美丑判斷是非的能力,在提高職業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激發職業道德情感意志,喚醒職業道德良心,并將職業道德信念轉化為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增強職業意識。職業意識是在職業定向與選擇中對自己現狀的認識及對未來職業的期待,它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態度及方式。高職學生在職業意識方面存在自主意識強而團隊意識弱、職業定位過高而求職能力不足、關注自我發展而忽視社會需求、責任意識淡薄而功利因素突出、向往發達地區而冷落偏遠地區等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個人的價值準則,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成才目標和行為準則,增強職業意識,樹立職業理想,強化責任擔當,使行為趨于理性而不迷失方向。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端正職業態度。職業態度是個人對職業選擇所持的觀念態度,是企業遴選人才的首要標準。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在個人的成功因素中,主動、努力、樂觀、責任心等積極的態度因素比例達80%左右,而人際關系、職業技能、天賦機遇等因素相加僅占20%左右。這表明工作態度就是職業競爭力,決定事業成敗。敬業和誠信是最積極最完美的職業態度。愛崗樂業,忠于職守、刻苦鉆研、精益求精是敬業的要求,誠實勞動、誠懇待人、講究信用、恪守承諾是誠信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高職學生正確理解敬業誠信,以良好的職業態度奠定成就事業的品質基礎。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激勵學生提高職業技能的精神動力。職業技能是運用知識和經驗保證職業活動完成的專業能力和本領,是實現職業理想的基礎,對求職成敗和職業生涯發展有重要影響。職業技能有嚴格的規范,練就嫻熟的職業技能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而不投機取巧、刻苦鉆研而不敷衍塞責、善于思考而不畏首畏腳、勤學苦練而不患得患失,才能成為“能工巧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激勵學生努力提高職業技能,實現人生價值。
三、以多元立體的育人模式推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
職業素養既不是純知識性素養,也不是純實踐層面的技能素養。提升職業素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根據高職的辦學特點,構建全員育人、協同育人的模式,使職業素養教育全覆蓋、全貫穿。
(一)以課程設置為依托,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職業素養教育。課堂教學是職業素養教育的基礎,要搭建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導向、以素質為核心的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開展模塊化教學。堅持理實一體,使每門課程都有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實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依托高職的三門思政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立足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職業素養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據企業的用人標準,重點進行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素質,涵養職業道德,提升職業素質。
2.專業教育為支撐。通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形式,向學生滲透職業方法能力,使學生了解專業要求,掌握技能規范。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考試,獲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有針對性地開設行業教育課程,使學生對今后可能從事的行業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
3.就業指導教育為抓手。加強就業引導和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端正職業態度和擇業觀念、掌握求職技能技巧,培養適應職場的能力;加強創業精神、創業意識的教育,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幫助學生自我認知,理性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努力實現由學生向職業人的有效轉變。
4.人文通識教育為載體。人文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能力培養、人格養成和職業發展的導向和支撐。要突破單純的“專業視閾”、“技能視閾”,構建“大人文”課程教學體系,推動實現人文通識課程資源共享、方法互鑒,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涵養人文精神,提高綜合素質。
(二)以實踐教學為重點,在校園文化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職業素養提升不能只在課堂上坐而論道,要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促進學生在實踐中養成。
1.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培育職業精神。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通過“企業家講堂”、“校友論壇”、企業文化宣傳日、校內外實訓等方式,使學生在入職前耳濡目染了解企業對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團隊精神等職業素養的要求,努力塑造自我。
2.開展品牌化的校園文化講座,開闊學生視野。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精英在“名家講壇”講學,與學生進行跨學科、跨領域交流;鼓勵教師在“人文講堂”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通過高品位有深度的講座,使學生視野得以拓展、心靈受到啟迪。
3.開展文化體育藝術活動,陶冶學生情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备呗殞W生的和諧發展離不開審美教育。通過音樂會、合唱節、讀書節、電影節、運動會等格調高雅的文藝活動,能夠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喚起其內心的美好感情,并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4.開展健康的大學生社團活動,促進學生發展。學生社團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鍛煉的重要渠道。建立大學生社團導師制度,讓有特長有責任心的教師擔任社團導師,指導社團開展各種積極健康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獨立性、責任心、團隊意識、社交技能、組織協調能力、領導力等素養。
5.開展各種比武競賽,提高職業能力。賽事可以使學生感受職場情境,鍛煉職業核心能力。通過技能競賽、創業項目競賽等活動,使學生真實體驗職業的技術規范和能力要求,感悟創業必備的素質能力,培養樂于動手、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善于合作的素養。
6.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錘煉學生品質。開展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掛職鍛煉、勤工助學、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著力打造校園志愿服務品牌,為校內外提供義務服務,使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推動學生跳出“小我”、融入“大我”,錘煉意志、升華境界,提高實踐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吃苦耐勞精神、自強自立意識、就業創業意識、互幫互助意識。
(三)以校企合作為支撐,在頂崗實習中體驗職業素養教育。《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要“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創新頂崗實習形式”。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要以企業需求為目標,頂崗實習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最直接的路徑,一般安排在大三最后半年或者一年中進行。頂崗實習與一般意義上的實習實訓不同,學生有“學生”、“員工”雙重身份,接受學校和企業雙重管理,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接觸,能夠真實體驗企業崗位要求,學習崗位技能和操作規程,了解行業規范、職業特性和發展前景,熟悉職業環境。通過頂崗實習的職業磨礪,使學生技能得到提高、意志受到磨煉、思想得以升華,成為“被需要”、“受歡迎”的人。
(四)以體制機制為保障,在制度建設中推進職業素養教育。提升職業素養、培養高質量人才是高職的永恒主題,建立和完善素養教育的長效體制機制是職業素養教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保障。
1.完善校內聯動機制,形成校內育人合力。一是上下聯動。成立專門機構,學校主管領導親自掛帥,成員包括學工處長、團委書記、二級學院負責人、二級學院學生科長和分團委書記,以及輔導員、班主任、社團導師等,為學生職業素養提升提供組織領導保障。二是部門聯動。各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確保教學、實訓、自習場地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經費得到保障。三是網上網下聯動。發揮網絡優勢,依托數字化校園開發學生素養提升工程管理軟件系統,形成信息化管理運行體系。
2.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形成校企育人合力。一是完善合作辦學機制。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邀請有條件的企業合作辦學,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開發課程教材。二是完善“雙師”制度。通過“教師深入企業、企業專家進校園”的辦法,打造“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三是完善頂崗實習管理機制,推行“雙主體育人”的導師制,由學校派出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分別擔任專業導師和生活導師,企業派出一線技術管理人員擔任企業導師,實行細化管理。
3.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形成靈活的考評體系。一是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尤其注重過程性考核,教學不唯分數論,實習不唯報告論,把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如出勤率、學(實)習態度、團隊精神、遵紀守法意識等都納入考評范圍。二是學校考核和企業考核相結合,共同制定考核質量標準,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奏響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時代強音[N].人民日報,2014-06-24
[2]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
[3]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38
[4]李開學.“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人民論壇,2010(26)
[5]李軍雄,曾良驥,黃玲青.地方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