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恒
?
以習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開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
徐貴恒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他為全球減貧事業以及中國自身消除貧困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論思考,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逐步形成了關于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這一重要思想具有全球視野、博大精深,是推進全球減貧事業和我國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思想武器、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一)扶貧開發工作定位的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扶貧開發擺在重要位置,主要負責同志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他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把扶貧開發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困難群眾的脫貧致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貧困問題較突出地區的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認真履行領導職責,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領導同志的工作要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
同時他還提出了兩個“重中之重”的思想。他強調:“‘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在‘三農’工作中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這樣才有重點。”如何更有效地幫助貧困地區、貧困村加快發展,支持貧困農戶增收脫貧、提高發展能力,是“三農”工作的重點、難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
(二)扶貧開發工作方法的思想
在扶貧工作方法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務求取得實效,不要搞“一刀切”,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開展扶貧工作,等等。由此形成了精準扶貧、內源扶貧、綠色扶貧的思想方法。
一是精準扶貧的思想方法。提出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體系中的重大創新,這是解決多年來扶貧開發工作中底數不清、目標不準、效果不佳等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使項目安排、資金使用及脫貧措施都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同時也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才能真正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二是內源扶貧的思想方法。早在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多次強調“ 扶貧先扶志”的重要性。在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貧困地區的調研講話中進一步強調內源性扶貧、內外結合促進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在他看來,扶貧開發目標能否實現的根本標志,是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是否具備了內生發展動力,只有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不斷增強,其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
三是綠色扶貧的思想方法。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扶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這就是要求把扶貧開發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積極探索有利于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和資源開發收益分配機制,探索生態移民、退耕還林、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的新路子,保護好貧困地區永續發展的本錢,實現扶貧與生態建設的雙贏。
(三)扶貧開發機制的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體制機制的創新問題,他強調扶貧攻堅要堅持改革創新的精神,著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并運用好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扶貧開發新體制、新機制,不斷提升扶貧開發效果。
針對我國地區政績考核指標偏重于GDP的弊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創新扶貧開發的考核機制。他指出:“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過去貧困地區的考核和其他地區一樣,偏重于GDP,這導致貧困地區的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做大GDP上。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扶貧開發考核機制的要求,要改革貧困地區的考核方式,建立差異化的考核指標體系,對貧困縣的考核指標由主要考核GDP增長轉為考核扶貧成效,引導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來。
針對扶貧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多維扶貧機制。在2015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發揮中國制度優勢,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針對扶貧開發重點縣,他還提出建立扶貧重點縣的退出機制,貧困縣的約束機制以及扶貧問責機制等新的體制機制。在扶貧開發管理機制方面還提出健全中央統籌、省市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關心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工作。他特別強調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必須時不我待地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踐行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重要遵循,打好扶貧攻堅這場硬仗,促進貧困地區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是我們的時代擔當。我們必須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加快內蒙古脫貧致富步伐,不斷開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努力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扶貧攻堅戰。
(一)加強學習,準確把握扶貧開發的新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扶貧開發的新定位,在河北阜平縣考察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要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提高對做好扶貧開發定位的認識。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足寒傷心,民寒傷國。”扶貧開發事關全局,全黨必須高度重視。做不好,不僅貧困群眾不滿意,人民也會懷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真實性。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干部一定要加強學習,提高對扶貧開發定位的認識,真正樹立起扶貧開發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要求,扶貧開發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職責的意識。
(二)創新工作機制,用精準的措施推進脫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扶貧開發要做到“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這也是內蒙古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遵循。
在扶持對象方面,要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到2020年全區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切實做到對象精準,做到應扶盡扶,并逐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給予扶持,真正做到不留死角。
在項目安排、措施到戶方面,要始終堅持因地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主要是要抓好自治區現行的“扶、轉、救、保”措施的落實。對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生產和務工實現脫貧的,要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人口,通過實施異地搬遷工程把他們搬遷到城鎮周邊、現代工業、農牧業發展園區,解決好他們的后續發展問題,同時做好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基本權益保障工作;對因病因子女上學造成的暫時性貧困,主要通過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工程脫貧;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主要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實現應保盡保。
在資金投向方面,一是要加大項目資金監管力度,建立與項目審批權下放相匹配的監管體系。包括堅持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項目實施前,各級扶貧部門要通過主要媒介對項目安排和資金分配情況進行公告公示;項目實施地要堅持立碑掛牌,明確項目名稱、資金來源、責任單位和具體責任人,以此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增加透明度。二是堅持推行村級義務監督員制度。在所有實施扶貧項目、使用扶貧資金的貧困嘎查村全面推行。要堅持從群眾認可的退休回鄉干部、教師、退伍軍人等有責任心、愿意為鄉親們出力干事的人群中選聘。三是堅持發揮好監管部門的作用。主要是財政、審計、扶貧等職能部門,要改變過去那種重資金分配、輕資金監管,只翻賬冊、不下去實地查看,重事前審批,輕跟蹤落實的管理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監管督查上,要建立專項督查、定期檢查、對賬考核驗收等一整套監管制度,實現監管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四是堅持對扶貧違紀違規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建議加大自治區扶貧開發立法監督力度,至少每兩年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一次扶貧立法督查。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對扶貧違法行為加大懲處力度。
(作者系內蒙古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