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東
【摘 要】對高中課堂交流進行探討,在課堂上要采用靈活多樣的交流方式,激發學生交流的主動性,提高課堂交流的實效性,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培養能力。
【關鍵詞】高中課堂 有效交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082-02
隨著高中新課標在廣西各地逐步推進和課堂實踐的不斷深入,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課堂效益最大化,成為近三年教學研究的熱點。新課標課堂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和理解。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通過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有特色的課堂交流活動,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合作溝通習慣,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交流是實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課堂交流”實施起來并不容易。筆者就近二年新課標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做法進行總結,以與同行交流。
一、搞好課堂提問與回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西方學者德加默也曾強調:“提問得好即教得好。”由此可見,提問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關系到師生交流互動能否順利進行。巧妙的提問,能給學生更多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而低效或無效的提問,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課堂效率大打折扣,教學得不償失。其中教師提問方式是否恰當、有效是課堂交流關鍵的第一步。
(一)靈活處理教師提問方式
課堂教學中,問題提出后,往往需要點名,學生才會回答,為此一些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在課上往往會通過這樣的幾種方式進行提問。(1)個別提問。教師擔心提出問題后有些學生不會,出現啟而不發現象,出現冷場,因此把關注點集中在幾個學生(優生)身上,只對這些個體進行提問。出現只關注個體,沒有面向全體的現象。(2)按學號順序提問。這樣做給排在后面的學生有較長的思考時間,回答自信而從容。但可能會出現優等生回答容易問題,學困生回答難題的現象。(3)集體提問。這種提問方式眾人回答聲音洪亮,課堂氣氛活躍。但會與不會無從而知,難免會出現“南郭先生”現象。(4)男女搭配式提問。這比較新穎,能吸引同學注意力。在中學,部分學生對與異性之間的互動比較敏感,有時接力點名時,兩個無關聯的同學可能也會引起莫名的起哄現象。(5)按姓氏提問。可能會出現與提問無關的其他姓氏同學偷懶,不開動腦筋思考。(6)裝點名軟件隨機點名提問。隨機性強,課堂氣氛比較容易調動,但在等待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失控現象。
理想的課堂提問應該使全班同學都能受益,這也是我國大班額教學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上述列舉的幾種提問方式,各有各的特點和不足。因此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課時內容和授課類型予以靈活撐握,作出恰當安排。例如可增加捆綁式提問和推薦式提問。
捆綁式提問。在40分鐘的時間里,學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時刻高度集中,特別是在上午第5節和下午第8節,學生常常因為疲倦或饑餓走神。此時,需要上課教師注意觀察學生,如發現同桌或前后桌學生開小差、神游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點名該生回答問題,由他周圍同學進行補充或回答下一問題。這樣即可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又可提醒其他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推薦式提問。授課時,如果遇上學生伏臺,多數教師為提醒學生,往往會通過點名方式讓學生回答問題。但某些調皮的學困生,他站起來就說一句:不知道。為顧及學生面子,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教師一般會提醒,別睡了,打起精神上課等,然后讓學生坐下。
對此筆者一般是讓他推薦其他同學回答這個問題(當然前提是回答正確才能坐下),這既是對他上課不認真聽講的一個小小懲罰,也是增強他與同學間的交往——另一種合作學習方式。
總之只有善于提問,精于提問,面向全體,注意廣泛性,使所有學生在教師提問后積極動腦,積極參與,促使每個學生都用心回答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處理好多樣化的學生回答方式
學生回答課堂提問的方式歸納起來有這樣幾種:(1)個別回答。一般傳統教學提問模式:師問——生答,也就是教師提問,個別回答。從教師層面而言,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能大致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2)集體回答。由教師向全班同學提問,由全班同學回答。(3)學習小組式回答。事先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根據每個學習小組進度及學生層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問題,之后再由此小組回答。通過學生的合作,使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4)二人小組式回答。由教師向某個同學提問,其回答完畢后,教師不作評論,而要求另一名同學對其進行評論。(5)競賽式回答。在單元復習時可采用。該方式由必答、搶答相結合,由教師提出問題,在規定時間內,按學習小組順序回答問題,答對加分,答錯不得分。把錯題的解答機會讓給其他學習小組,由其他小組補充回答問題,獲得加分機會。搶答則是最先舉手的小組回答問題,回答正確加分,但如果回答錯誤則減分。競賽答題,形成了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后、緊張活躍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激烈競爭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增強集體主義觀念。
以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雖然不同,但通過老師問,學生答,不僅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正確理解,而且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但這些訓練對于高中生特別是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而言是不夠的,因為高考還考查了學生動筆的速度,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爭分奪秒作答。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較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思的能力,忽視了對學生寫能力的培養。在有限的40分鐘里,學生動筆的機會不多。這樣長期下去,難免會出現學生有些字會讀不會寫或用錯字,出現口頭表達比較清楚,但書面表達不出來的現象。這些在高考中都會丟掉寶貴的分數。因此,在課堂練習時,一些圖表、實驗設計等非選擇題型,教師要適當安排時間,要求學生動筆答題,規定時間到,把部分學生的答題紙放在投影儀展示點評。這樣做,用不了幾分鐘,便能完成對學生的思考、概括、表達及速度等書面語言“寫”的能力訓練。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回答方式的多樣化,也就是訓練的多樣化,以此提高學生的回答能力。
二、開展小組學習、交流活動
小組交流討論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好形式。通過合作、交流、討論,在學生之間架起了信息交流、人際交往、情感交融、觀念溝通的橋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提高。
(一)學習小組的建設
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員組成及任務的分配非常重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成績、性別、家庭背景、性格愛好等,在尊重學生的意愿前提下分組,人數控制在6人左右。根據組內學生的相對特長,進行合理分工。善于組織活動的學生為組長;膽子大些、語言組織能力強、表達條理清晰的同學當“中心發言人”,負責把小組學習結果向外發布,并隨時解答別人提出的疑問;動手操作能力強些的同學當“操作員”;嚴于律已的學生擔任小組紀律監督員,隨時提醒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隨意講題外話或做其他與討論無關行為的學生;作文水平高、文字表達能力較好的同學充任“記錄員”,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文字加工。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得到鍛煉,成員之間的分工任務經常性地進行輪換,以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小組每一份“工作”的艱辛與樂趣。如定期輪換主發言人,每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在主發言人表達之后,如有遺漏,中心發言人進行補充。推舉學科小組長,由學科組長給組員分配相應的能獨立承擔的學習任務。做到“一幫一”“一帶一”,以優帶差。遇上問題先在本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再由學科組長提交給科任教師,努力做到人人是老師,個個是學生,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合作,共同提升。
(二)教師對學習小組的監控與指導
學生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的監控與指導。在實施之初,學生的自我監控水平和合作水平還較低,如果沒有教師適當的監控與指導,其合作學習有時很可能會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為無效勞動。因此,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切不可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時刻關注學生討論的話題走向,做好學生話語范圍的有序調控。對討論過程中學生表現的某種良好行為,教師要及時給予相應的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繼續探討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創造力得到發掘,培養學生學會合作,互助尊敬的團隊精神。
當然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要根據章節內容及課時來安排,不可每節課都采用。
三、合理利用手機搞好課堂互動與交流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電子產品不斷問世,而“日新又新我常新”的手機更是成為了時代進步的一種必然。據調查80%-90%的中學生擁有手機,且幾乎天天帶在身旁。手機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有些學生因為缺乏自制力,上課接發短信,用手機上網聊天、玩游戲,甚至在考試中利用手機作弊。針對以上不良狀況,許多學校采用不同的辦法來杜絕課堂上使用手機。
筆者認為,在解決學生使用手機這個問題上,應該疏堵結合,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對于青少年來說,既能學習又能娛樂的智能手機對他們具有天生的吸引力。他們正處于青春逆反期,與其一禁了之,不如正確引導他們去學會自己管理和約束。如學校某班這樣實行個性化的自主管理方式:在班級講臺前面的墻上裝一張有許多小袋子的掛件,在每個小袋口上標上學生姓名,要求學生上課前把手機調為靜音后放在里面,放學后再拿回去。上課時如遇上生字需查閱字典(如檉柳的檉字)、尋找相關解釋更清晰完善的補充資料、重要且多頁面的 PPt 資料因翻頁速度較快跟不上時、或布置多科作業又記不住內容時,學生便可以上來把手機拿回座位上查找或拍照。或者讓學生在課外學習中把做好的圖像等內容存貯到手機上,當進入小組交流環節時,讓學生上臺來展示手機上的相關內容。這樣做,既滿足了學生需要,又能鍛煉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學生也易于接受。實施至今,越來越多的學生上課前主動把手機放在袋子里,減少對手機的依賴。再者,在課堂上恰當使用手機,還能促進同學思考,進行思維碰撞,促進情感交融。如“觀察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學生把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剛開始發生及明顯發生質壁分離的實驗現象拍攝下來,然后轉存到多媒體上,到小組點評環節將它們一一展示出來,通過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的互動點評,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熱情,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力度。合理利用手機,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增進交流,鍛煉自控能力,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總之,教師要在課堂上取得較好的交流效果,除了要精心備課,整合教材,還需要教師更好地預設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理解的多樣性,使自己能在課堂交流中敏銳捕捉到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科特點,及時選擇恰當的交流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溝通,讓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學生互補,實現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孔凡哲,李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中國民族教育,2006(5)
[2]陳銀輝.優化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效率[J].知識窗(教師版),2011(3)
[3]王美方.科學課堂低效交流的淺顯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8)
[4]杜玉雙.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0(3)
[5]耿蛟龍.保證生物課堂交流的有效性初探[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1(12)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