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鞠北華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西南昌330006)
?
18258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的臨床分析
羅清,鞠北華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探討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在臨床就診患者中的陽性分布趨勢及在血管炎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應用間接免疫熒光(IIF)法對18258例患者(男女比例為1:1.03,平均年齡49歲)進行血清ANCA檢測,陽性者再加用PR3、MPO特異性線性印跡檢測作為確證試驗。分析ANCA在不同性別、年齡(≤20歲組、21~49歲組、≥50歲組)患者和科室中的陽性率、熒光模式及靶抗原的分布。選取2013.6-2014.6有明確診斷的ANCA陽性住院病人診斷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在18258份檢測標本中,ANCA陽性率為5.05%,其中男性為3.6%,女性為6.5%,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72,P<0.01)。不同年齡組間ANCA陽性患者的陽性率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20歲組5.2%、21~49歲組4.1%、≥50歲組5.8%,χ2=25.036,P<0.01)。ANCA陽性患者熒光模式及靶抗原分析表明,不同熒光模式的靶抗原分布有統計學差異(χ2=175.453,P<0.01),以PANCA(70.1%)為主,其靶抗原主要為MPO(68.7%)。各科室ANCA陽性顯示,中醫科(7.3%)、風濕免疫科(6.9%)、干部病房(7.8%)和腎內科(7.1%)ANCA陽性率較高。回顧分析2013.6-2014.6月份住院病人ANCA陽性181例患者疾病類型發現,原發性血管炎37例,占總陽性率的20.4%,繼發性血管炎144例,占總陽性率的79.6%。在ANCA陽性的繼發性血管炎中,系統性紅斑狼瘡(23.6%),類風濕性關節炎(18.1%)最高。結論臨床就診患者中ANCA的陽性率在不同性別、年齡組間存在差異;不同熒光模式ANCA其靶抗原存在差異;不同科室及相關疾病ANCA陽性率不同,檢測ANCA不僅對血管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對SLE和RA等其他合并有血管損害的繼發性血管炎診斷及治療具有指導意義,因此臨床檢驗工作中應重視ANCA在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ANCA;抗-MPO;抗-PR3;臨床分析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是一組以人中性粒細胞胞漿成分為靶抗原,與系統性血管炎密切相關的一類自身抗體。ANCA作為系統性壞死性小血管炎的血清學標志性抗體已得到國際廣泛認同,并對其病情緩解、復發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自從ANCA及其靶抗原檢測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后,發現血管炎絕不是一種罕見疾病,而且近年來發現在我國血管炎發病率呈逐步增高趨勢,并且在系統性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陸續檢測到ANCA,而臨床上將這一類歸入為繼發性血管炎。筆者應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IF)和線性印跡法對18258例患者血清進行了ANCA檢測,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統計分析江西省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7年6月至2014年6月住院和門診共18258例患者ANCA檢測結果以及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ANCA陽性住院患者臨床診斷,其中血管炎符合血管炎診斷標準[1],SLE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ACR)1997年制訂的SLE診斷標準[2], RA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ACR)的RA診斷標準[3],其他疾病診斷依據相應診斷標準。
1.2方法
1.2.1 ANCA熒光模型檢測使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IF),實驗試劑購自德國歐蒙實驗診斷公司,每個反應區包括4種抗原基質:HEp-2細胞、鼠肝組織冰凍切片、乙醇固定和甲醛固定的人中性粒細胞胞。在第一次溫育時,已稀釋的血清(按試劑盒要求進行1:10稀釋)標本與固定在載片反應區上生物薄片中細胞反應,如果標本陽性,特異性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在第二次溫育時,結合的抗體與熒光素標記的羊抗人IgG抗體反應,然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特異性的熒光模式,嚴格按照試劑操作說明書操作。
1.2.2 ANCA靶抗原髓過氧化物酶(MPO)和蛋白水解酶3(PR3)確證使用線性印跡法,檢測試劑盒由德國歐蒙診斷公司生產,每根反應膜條包括MPO 和PR3 2種抗原。在第一次溫育時,已稀釋的血清(按試劑盒要求進行1:100稀釋)標本與固定在膜條上的靶抗原反應,如果標本陽性,特異性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在第二次溫育時,結合的抗體與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羊抗人IgG抗體反應,加入底物顯色,肉眼直接觀察結果,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要求操作。
1.2.3統計學分析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18258例患者的ANCA總陽性率在18258例患者中,ANCA陽性者為922例,陽性率為5.05% (922/18258)。其中,男性ANCA陽性者為324例,陽性率為3.6%(324/8990);女性ANCA陽性者為599例,陽性率為6.5%(599/9268),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72,P<0.01)。
2.2不同年齡組中ANCA陽性率分析在922例ANCA陽性患者中≥50歲組的陽性率最高(5.8%),與≤20歲組(5.2%)和21~49歲組(4.1%)比較,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036,P<0.01)。且≤20歲組(男0.9%,女10.1%)、2l~49歲組(男2.2%,女5.6%)、≥50歲組(男5%,女6.7%)中的不同性別間ANCA陽性率差異同樣有統計學意義(χ2=60.067、54.641、12.624,P均<0.01),見表1。

表1 ANCA陽性患者在不同性別各年齡組中ANCA陽性率比較
2.3 922例ANCA陽性者的熒光模式及其靶抗原分布在922例ANCA陽性患者中P-ANCA陽性率最高,為70.1%(646/922),靶抗原以MPO為主(68.7%);a-ANCA為14.6%(135/922),靶抗原以MPO為主(35.6%);C-ANCA為15.3%(141/922),靶抗原以PR3為主(40.4%)。三種ANCA熒光模型靶抗原分布有統計學差異(χ2=l75.453,P<0.01)。見表2。

表2 ANCA熒光模型靶抗原分布
2.4 922例ANCA陽性者的科室分布在各科室的ANCA送檢標本中,泌外科和普外科的陽性率最高,這可能與其送檢標本數較少有關。中醫科(7.3%),風濕免疫科(6.9%),干部病房(7.8%),腎內科(7.1%)ANCA陽性率較高。見表3。

表3 922例ANCA陽性者的科室分布
2.5 181例ANCA陽性分型及臨床診斷結果分析在181例ANCA陽性患者中,原發性血管炎37例,占總陽性率的20.4%,繼發性血管炎144例,占總陽性率的79.6%。在ANCA陽性的繼發性血管炎中,系統性紅斑狼瘡(23.6%),類風濕性關節炎(18.1%)最高。見表4。
本次回顧性分析的均為本院ANCA的IIF和線性印跡確認實驗檢測數據。近7年來,本院18258份臨床就診患者ANCA檢測標本中的陽性率為5.05%,其中女性與男性的陽性率比為1.81:1。ANCA總體陽性率與國內的報道結果一致[4]。
利用乙醇固定的中性粒細胞可以明確區分兩種ANCA核型[5],即C-ANCA和P-ANCA。表現為C-ANCA的,可產生布滿整個胞漿區域的粗顆粒樣熒光,且在核小葉之間熒光增強,其靶抗原以PR3為主,P-ANCA的熒光表現則是圍繞核周邊的連續絲帶樣熒光,且在核小葉間可見熒光增強,其靶抗原以MPO為主,而不典型ANCA(a-ANCA)熒光表現介于兩者之間。本研究發現a-ANCA的靶抗原以MPO為主,這與很多實驗室會將其納入PANCA范疇是相符的。
本研究表明ANCA陽性的患者不只來源于風濕免疫科,在其他科室也有較高的ANCA陽性率,尤其是干部病房(7.8%)、中西醫結合科(7.3%)和腎內科(7.1%)。這主要是由于本院在風濕免疫科成立之前,自身免疫性疾病納入中西醫結合科就診,腎內科ANCA陽性率高是由于ANCA與壞死性新月體腎炎、腎小球壞死等腎病相關[6]。臨床工作者應關注ANCA檢測,以防漏診。
本研究中20.4%ANCA陽性者為原發性血管炎,79.6% ANCA陽性者為繼發性血管炎,靶抗原都以MPO為主,陽性率分別為94.6%和61.1%,這與報道相似[7]。在繼發性血管炎中,以SLE(23.6)和RA(18.1)來源最高,這與報道基本一致[8],SLE出現ANCA陽性表明其處于活動期,代表多系統損害,提示SLE病情相對復雜,可以作為臨床上判斷病情嚴重性的參考指標[9,10]。此外,ANCA陽性還可出現于腎病、間質性肺炎、炎癥性腸炎和甲亢等疾病。據綜述分析[11],ANCA可作為炎癥性腸炎的分子標志物,尤其PR3-ANCA在炎癥性腸炎中的重要性,這與本文的報道是一致的。研究[7,12]報道間質性肺炎可出現ANCA陽性,并且有可能發展為血管,本文發現以間質性肺炎ANCA陽性率5.5%,主要表現為MPO-ANCA。早在1997年就有文獻[13]報道丙基硫氧嘧啶治療甲亢患者可引起ANCA陽性,近年來也不斷報道甲亢治療可引起ANCA陽性[14]。本文也發現在甲亢患者中可出現ANCA陽性,并且陽性率為3.5%。由于PR3-ANCA可在血管炎病變尚未嚴重影響肺、腎功能前出現,MPOANCA強烈提示壞死性血管炎,因此ANCA的檢測有利于血管炎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觀察[15,16]。隨著對ANCA研究的深人與其相關的疾病越來越多,其對疾病的診斷鑒別及預后判定的價值受到醫學界的重視,但ANCA無嚴格的特異性,故臨床醫生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對疾病進行診斷鑒別及預后判定。
另外,在181例ANCA陽性患者中有32例抗PR3與抗MPO均為陰性,表明存在除MPO、PR3以外的靶抗原,包括彈性蛋白酶、組織蛋白酶、溶菌酶、乳鐵蛋白和通透性殺菌蛋白等,需進一步用其他特異性靶抗原加以證實,臨床上有待于進一步開展此類抗體的檢測。

表4 181例ANCA陽性分型及臨床診斷結果[n(%)]
通過本次分析,了解了ANCA在臨床就診患者中的總體分布及在不同科室和疾病中的陽性率、熒光模式及靶抗原的分布。臨床就診患者中ANCA的陽性率在不同性別、年齡組間存在差異;不同熒光模式ANCA其靶抗原存在差異;不同科室及相關疾病ANCA陽性率不同,檢測ANCA不僅對原發性血管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對SLE和RA等其他合并有血管損害的繼發性血管炎診斷及治療具有指導意義,因此臨床檢驗工作中應重視ANCA在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惠萍.血管炎的分類及診斷標準[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1994,3(5):398-402.
[2]Bombardier C,Gladman DD,Urowitz MB,et al. Derivation of the SLEDAI. A 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lupus patients. The Committee on Prognosis Studies in SLE [J]. Arthritis Rheum,1992,35:630-640.
[3]Arnett FC,Edworthy SM,Bloch DA,et al.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ai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 Rhuem,1988,31:315-324.
[4]辛崗,趙明輝,章友康.抗中性粒細胞漿抗體3種檢測方法的比較[J].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0,32(1):82-83.
[5]彭興.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2009,9(1):147-148.
[6]林善,盧燕雯.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在腎病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內科學雜志,1995,95(15):337-338.
[7]Sada KE,Yamamura M,Harigai M,et al.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patients with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vasculitis in a nationwide,prospective,inception cohort study[J]. Arthritis Res Ther,2014,16(2):R101.
[8]胡勇.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對臨床診斷的意義[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72(2):71-72.
[9]張小蓮,徐春晴,張聰玲,等.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的應用[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1,29(6):637-638.
[10]張小蓮,鮑琳,崔江龍,等.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與狼瘡性腎炎的相關性研究[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5):439-441.
[11]Schulte -Pelkum J,Radice A,Norman GL,et al. Novel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Aspects of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J]. J Immunol Res,2014,2014:185416.
[12]丁艷苓,朱紅,姚婉貞,等.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陽性的彌漫性間質性肺病的臨床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3 (2):222-227.
[13]Kudoh Y,Kuroda S,Shimamoto K,et al. Propylthiouracil-induced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 [J]. Clin Nephrol,1997,48(1):41-3.
[14]Schamp V,Verfaillie C,Bonroy C,et al. Propylthiouracil induced 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 in a 14-year-old girl [J]. Acta Clin Belg,2015,70(2):127-129.
[15]譚立明,彭衛華,徐承云,等.血管炎患者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及臨床意義[J].實用臨床醫學,2002,13(1):18-19.
[16]李艷萍. 867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11):2265-2266.
(收稿日期2015-10-08;修回日期2016-03-02)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2.034
中圖分類號:R446.62,R5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29(2016)02-02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