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燕++邱宏其
摘要:在開展社區教育的活動中,注重開展學情分析,了解民眾對社區教育活動的具體需求,將提高社區教育的發展速度和效果。本文結合江蘇省南通市中央商務區、虹橋、中遠、城南等社區的社區信息技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對學習者開展分析,從不同的方面做一些剖析。從而幫助我們在進行課程內容設計的時候,從學習者的社會屬性出發,兼顧實用性與戰略性,建立平衡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南通;社區教育;學情分析;調查;匯總
中圖分類號:G423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11-0118-02收稿日期:2015-12-01
基金項目:江蘇開放大學“老年信息技術教育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紀燕,南通開放大學藝術傳媒學院計算機專業教研室主任,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技術以及社區教育研究;
邱宏其,南通開放大學公共計算機教研室主任,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技術以及社區教育研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到2020年,“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南通開放大學依托原有的廣播電視大學很早就介入社區教育中的優勢,不斷強化自身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網絡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上網在時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由于老年人退休后回歸家庭,與社會交往面變少變窄,而網絡可以讓他們更方便、更快捷,同時成本較低地擴大社會交往面,結識更多的人,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對于那些因為身體狀況變差,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網絡就像他們的精神拐杖,能帶著他們去探索身體所不能達到的世界。所以社區教育活動中的信息技術教育是主要內容。南通開放大學的社區教育已經開展多個批次,方式方法多樣,如虹橋街道下轄的社區,因為有著處于學校周邊的天然優勢,利用本校資源開展教學;文峰街道下轄的社區,根據社區居民意愿以及社區的配套支持,在社區活動室定期開展教學活動。筆者在長期從事社區信息技術教育活動的實踐中,通過調研分析,發現社區教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充分的學情分析。而要進行學情分析,首先必須進行的就是研究開展教學的目標對象,把握整體情況。
一、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二、 南通,作為一個地級市,位于經濟較發達的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緊鄰上海。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她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可以說這是一座有著良好文化底蘊、教育思想以及學習氛圍的城市。同時南通作為中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
以上這些因素促成了在開展社區信息技術教育活動中,主要面對的受教育主體是年齡較大(幾乎均為60歲以上),具有一定學習意愿的老年學員。
三、 信息技術受眾群體情況具體分析
四、 筆者在開展社區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把握學情開展教學,深入虹橋街道以及文峰街道下的多個社區,實地考察社區教育的開展情況。根據所編制的調查問卷,進行具體的量化分析。問卷的發放主要通過現場發放、請社區干部代為發放并回收等方式。
根據調研主要得出如下結果:
1性別分析
受眾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一方面跟男性對信息技術的了解程度普遍比女性高有關,另一方面由于經濟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婦女追求生活質量、提升自身素質的意識在增加,自主性和積極性相對有較明顯的提升。因此她們往往更愿意去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事物。女性居多的情況就決定了我們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開展不能只是把傳統的電腦技術的使用、簡單的計算機維修等內容簡單羅列。在課程的開設過程中,要考慮性別特征,首先可以從如何學會使用社交軟件著手,教會她們學會使用各種網絡資源。這樣一方面容易吸引學習主體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2年齡結構分析
在參與調研的群體中,50歲以上的受眾主體占據了我們社區教育對象的大部分以上。年齡最大的有帶著助聽器的85歲高齡的退休干部。受眾的年齡決定了在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學的速度。社區教育活動不是將學校原有的教育資源進行簡單羅列刪除,然后照搬。在開展的過程中,必須具備極大的耐性,不厭其煩多次重復,并對具體內容進行形象的比喻,化繁為簡,幫助學員理解我們講的信息新技術。
同時我們對年齡與接受繼續教育的意愿進行了相關分析,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部分學員繼續學習的意愿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減的,但是在高齡學員身上卻出現了不降反升的現象。尤其是65歲以上的年齡段,該現象尤其明顯。究其原因,他們退休時間較長,家中的子女均已成年,且第三代也基本已經不再需要他們幫忙照顧,有大量的空閑時間,又因為社區教育活動的開展不斷深入,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
3文化水平分析
同樣是崇川區下轄的兩個街道,不同的社區,學員文化水平相差極大。文峰街道的中央商務區社區,作為新建的社區,居民主要由機關、事業單位在職或退休人員等組成,素質普遍相對較高,其中不乏專家型、學者型的退休老年同志。因此在該區域開展信息技術的社區教育,需要傾聽他們的需求。他們更多的是希望能夠探討分析本行業的一些現狀,并對未來技術的發展抱有很大的期望和看法。同時他們參加社區信息技術的教育活動,更大的目的是娛樂身心和開闊視野,希望通過參加社區教育培訓實現鄰里溝通、認識新朋友以及增加社區歸屬感。所以我們在開設課堂時就利用社區現有的讀書吧的資源,以沙龍式交流為主,內容不僅局限于現有技術的傳遞,而是包含很多對未來新技術應用的探討與交流。在這樣的課堂上,上課的講師的角色已然從傳統的知識教授者轉變為某些話題的組織者或主持者,要從事的活動不再是簡單知識的傳授,而更多的是與學員的交流與溝通,與他們互換談資和學識。
而在虹橋街道,它下轄的大部分社區是始建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老社區。因此人員結構比較復雜,既有城市最早的原住民,也有很多新市民。同時,人員從事的行業種類具備多樣性,信息技術的培訓在他們希望參與的社區培訓中,基本是排在最前面。明顯可以看出這一需求是跟社會需求有關。因此,在這些社區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時,就要有目的性地講授相關技術內容,幫助學員多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識。
4愿意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時間分析
絕大多數的受調研者選擇在周末參加社區教育,如果在平時安排,則希望課程時間在下午,并且希望在四點之前結束。這個現象在女性學員中尤其明顯。因為平時她們上午需要在家里幫子女整理家務,打掃衛生,采買生活用品等,所以上午一般沒有多余的空閑時間;下午四點鐘左右,有很多爺爺奶奶輩的學員需要幫助接回在上學的第三代家庭成員,而在周末,一般子女們都會自己安排活動,學員大部分比較空閑。
以上就是筆者在開展社區教育活動過程中,對于學習的主體對象的一些淺薄分析。任何一種教學活動的開展,如果需要取得高效率,一定少不了的是研究開展教學的目標對象,把握學情。社區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為了實現人民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只有進行了全面的學情分析之后,才能使信息技術教育成為社區教育過程中最貼近老百姓需要的一種教育,并不斷地創造出一批市民朋友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