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民董春華李荔歸明(.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淄博 55000;.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 上海 0048;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體育教研室 上海 0009)
?
繩結式全身保護帶的研制與應用效果分析
李國民1董春華2李荔3歸明1
(1.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淄博 255000;2.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 上海 200438; 3.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體育教研室 上海 200093)
摘 要:在體操教學與訓練中,利用器械進行保護與幫助有利于練習者的技能很快習得這一觀念得到普遍認可。但是,卻很少見到體育教師在體操教學中使用輔助器械進行保護與幫助。通過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教學實驗法與觀察法進行研究,以繩結式全身保護帶的研制與應用為例,開辟體操教學研究的新途徑。
關鍵詞:繩結 保護帶 研制 應用
在各學段的體操教學與各類體操訓練中,合理的利用輔助器械對練習者進行保護與幫助,能極大地增強練習者的安全感,提高教學與訓練效率,同時還可以改善教學效果。[1-4]但是,在各學段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徒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保護與幫助,極少能在體操課堂上見到用于保護與幫助的輔助器械。該研究以單杠支撐后回環教學為例,擬就繩結式全身保護帶的研制與應用問題進行分析,為提升體操教學效果提供借鑒。

圖1 單結

圖2 腰部打結

圖3 腿部纏繞
選材:主材料為尼龍材質、5 cm寬、加密扁繩(承重360 kg),顏色為單面紫色、單面黑色(顏色可根據喜好自選);其他材料為除紫色外其他顏色的布條。

圖4 軀干交叉

圖5 腰部再次打結

圖6 腰帶使用

圖7 單杠纏繞

圖8 學生練習次數分布圖

圖9 學生技能測試成績分布圖
制作工具:皮尺一把,剪刀一把,打火機一個,針線一套。
制作方法:(1)測量。用皮尺測量出3 m、7 m(或6.5 m)長的扁繩(因學生身高不同,選擇不同長度的材料);(2)裁剪。用剪刀裁剪3 m、7 m(或6.5 m)長的扁繩各一條、5 cm長的彩色(紫色除外)布條一段;(3)灼燒。用打火機灼燒短繩繩端的細絨,防止繩端開線、影響扁繩的使用壽命;(4)縫合。用針線將5 cm長的彩色布條縫合在7 m(或6.5 m)長扁繩紫色面的正中位置;(5)打結。將3 m長扁繩的兩端各打一個單結(見圖1)。
1.2 繩結式全身保護帶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腰部打結。如圖2所示,取7 m長的扁繩一條;將扁繩標記彩色布條處至于腰際腹前正中位置,彩色布條在外;牽引扁繩兩端經兩側繞至身后腰部位置打一個平結固定。(打結時,在確保繩子不滑脫的前提下,以不影響正常呼吸為宜;平結的具體打法如圖2所示。)
第二步,腿部纏繞。如圖3所示,由打結處開始,牽引左側扁繩、緊貼腰部位置扁繩由后向前至腰部左側,用手稍固定(確保紫色面在外);然后,牽引扁繩繩端經雙腿之間由后向前穿過,并繼續向左側腰部牽引;將扁繩繩端壓過腰部左側扁繩固定處的下方扁帶,經上方扁帶與腰部固定點處腰帶的內側下方穿入、上方穿出,并繼續向右肩方向牽引。右側扁繩做相應處理。
第三步,軀干交叉。如圖4所示,將腰部左右兩側引出的扁繩在背后交叉1次,分別經左右兩肩牽引向體前;將肩部引出的扁繩在體前交叉1次,分別牽引向腰部左右兩側;將引向右側腰部的扁繩繩端經腰部與腿部扁繩重疊部位的后側分叉處內側下方穿入,由腰部與體前扁繩重疊分叉處穿出,向后變向沿腰部繼續牽引。左側扁繩做相應處理。
(3)信息共享化。將BIM技術應用于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可以從建筑工程項目設計始,至建筑工程項目完成均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模擬,甚至是建筑項目工程的廢棄拆除全過程,利用BIM技術能夠將建筑工程項目全過程實現在業主方、施工方等多方信息共享,對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四步,腰部再次打結。如圖5所示,將腰部左右兩側引出的扁繩在背后腰部正中位置打一個平滑結。(打結時以不影響正常呼吸為宜;平滑結的具體打法如圖5所示)
第五步,腰帶使用。如圖6所示,取加工好的3 m長扁繩一條,牽引扁繩一端由腰部平結處內側上方穿入,并繼續將繩端沿腰部分別向左右兩側牽引;將引向左側腰部的扁繩繩端由前后肩帶之間的交叉處內側穿入,腿部扁帶之間的交叉處穿出,并重復1次上述過程;右側做相應處理;至此,保護帶穿戴結束。
第六步,單杠纏繞。如圖7所示,將腰部伸出的扁繩兩端,同時同向(繞繩時,先與回環方向相反,熟練后可嘗試繞繩方向與回環方向一致)繞單杠一周;練習者手握纏繞處內側跳上成支撐,即可開始練習。
從表1所記錄的數據可知:在全部5次課的學習過程中,實驗班學生與對照班學生從單杠上墜落的總次數分別為34次與91次,實驗班學生從單杠上墜落的總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班;前3次課中,實驗班4種類型的墜落數據均為零,對照班4種類型的墜落數據均不為零,但墜落次數也都不高;第4次課兩班學生練習時4種類型的墜落次數都明顯增加,第5次課又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前3次課。
前3次課中,實驗班學生全程使用繩結式全身保護帶進行單杠支撐后回環技術的練習,對照班則全程使用短繩進行練習;第4次課時,教師教授徒手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后,強行要求學生徒手保護與幫助,第5次課同樣強行要求學生徒手保護與幫助;兩個班5次課的保護與幫助工作均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承擔。結合表1所得數據可知:繩結式全身保護帶預防墜落的實際效果優于短繩、優于學生參與的徒手保護。
從圖8可以看出:第1次課中,實驗班學生的練習次數為49次,對照班學生的練習次數62次,實驗班學生的練習次數低于對照班;其他4次課中,實驗班學生的練習次數均遠高于對照班;前4次課中,實驗班學生練習次數的增長速度遠大于對照班,第5次課時,增長速度也急速下降,而對照班學生練習次數的增長速度一直比較小。
分析認為:繩結式全身保護帶過硬的保護效果,增強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促進了練習次數的增加;相對繁瑣的使用方法,導致了第1次課中實驗班學生練習的總次數低于對照班。
從圖9可以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中,技能測試成績“優秀”者占班級人數的比例相當;實驗班學生的技能測試成績在“良好”與“合格”兩項中比例占優,對照班學生的技能測試成績在“幫助下完成”與“幫助下完不成”兩項中比例占優。可知,實驗班學生的技能測試成績整體上優于對照班。
3.1 結語
繩結式全身保護帶能有效地解決從單杠墜落這一問題,同時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利用輔助器械改善體操教學效果這一舉措是有證可循的。但是,實驗中也發現了新問題——繩結式全身保護帶的使用方法相對繁瑣,影響了教學效率,說明繩結式全身保護帶還有待完善。
3.2 建議
在體操教學難以開展的今天,研究人員需要把研究領域擴展到體操輔助器械實踐層面的研究上、解決實際教學問題。根據該研究所得經驗,研究者提出以下具體建議:第一,研制新型體操輔助器械時,應在充分分析教材與學生需要的基礎上,明確輔助器械的預期功能;第二,輔助器械的制作與使用都應以“保證學生安全、提高教學效率”為準則;第三,輔助器械應通過實踐檢驗,不斷地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曉卿.對器械體操器械原始功能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 2011.
[2]馬飛.競技體操技術創新的體系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05(3):75-77.
[3]陳宗珊.例談體操技能形成階段的保護與幫助——以魚躍前滾翻為例[J].中國學校體育,2013(9):47.
[4]李偉民.體育與健身——基本內容I[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2.
《科技創新導報》稿件要求及投稿說明
稿件要求
1.稿件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2.計量單位以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為準;統計學符號須按國家標準《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
3.所有文章標題字符數在20字以內。
4.參考文獻按引用的先后順序列于文末。
5.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表格設計要合理,推薦使用三線表。
6.圖片要清晰,注明圖號。
投稿說明
1.來稿一律使用Word排版且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以2700字左右為宜,并保證文章版權的獨立性,嚴禁抄襲,文責自負,請勿一稿多投,歡迎投稿。
2.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等網絡媒體,本刊發表的文章將在網絡媒體上全文發布。
3.本刊編輯部對來稿有修改權,不愿改動者請事先說明。自收稿之日起1個月內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
5.本刊發表周期為10天,出刊后5天內郵寄樣刊。
6.如有一稿多投、剽竊或抄襲行為者,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負責。
通訊地址4.來稿請注明作者姓名、單位、、郵編、聯系電話及電子信箱。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148
中圖分類號:G8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c)-0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