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峰 陳如意/湖北省天門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
稻田鴨傳染性漿膜炎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的診治
何艷峰 陳如意/湖北省天門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鴨傳染性漿膜炎和大腸桿菌病是稻田鴨的一種常見多發病。兩種細菌性病混合感染后,死亡率明顯提高,可達45%,常給養殖戶造成很大損失,應當引起獸醫工作者及養殖戶的高度重視。現對本地區一例稻田鴨傳染性漿膜炎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診斷及防治措施等進行介紹,供同行交流。
在水稻主產區,秋收后養殖戶常把雛鴨趕到水稻茬田里自由采食,放牧時間30 d左右,立冬后關圈舍飼喂養。天門市石河鎮李某飼養稻田鴨(品種為江南I號蛋鴨)7 000余只,30日齡左右,全天放牧稻茬田。2015年10月25日清晨發現死亡20余只,此后逐日增多。28日上午死亡150余只,放牧稻茬田區域附近水源較少,現存溝渠水淺質差,稻田鴨飲用清潔水源需驅趕到5 km開外小湖泊中。
病鴨主要表現精神沉郁、羽毛松亂、食欲不振、縮頸,兩腿無力,站立不穩,共濟失調,喜臥,不愿下水。病初排出白色水樣糞便,隨著病情發展,排出黃褐色、綠色稀糞,肛門周圍羽毛污染嚴重,部分病鴨出現痙攣、點頭、撲翅等神經癥狀,脖、腿呈“角弓反張”,側身倒地,衰竭而死。
對病死鴨剖檢,最明顯的肉眼病變是肝臟腫大、心包膜、肝臟表面和氣囊出現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氣囊炎;心包液增多,心包膜與心外膜粘連。病死鴨腹腔有淡黃色積液,腸道黏膜呈卡他性或壞死性炎癥。
鴨傳染性漿膜炎又稱鴨疫里氏桿菌病,鴨疫里氏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的小桿菌,無芽孢,無運動性,大部分細菌呈兩極濃染,在鮮血瓊脂平板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呈露珠狀,不溶血。大腸埃希氏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有鞭毛、無芽孢,有的菌株可形成莢膜。這兩種病的病理變化較為相似,當兩種病發生混合感染時,單靠肉眼很難鑒別,必須通過獸醫實驗室分離及鑒定進行確診。
當鴨群發生這兩種病感染或繼發感染時,正確用藥是控制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1.發病初期。100 g鹽酸沙拉沙星+100 g頭孢噻呋拌入500 g飼料,飲水中添加VC粉,連用5 d。
2.5%氟苯尼考+環丙沙星,按0.2%的比例混料,連用3~5 d。
3.嚴重者可用5%的氟苯尼考注射液0.8 ml/kg體重劑量皮下注射,1次/d,連用3 d。
4.改善鴨舍衛生條件,及時清掃舍內糞便和污水,保障清潔飲水。運動場內用0.5%過氧乙酸或者20%生石灰乳進行消毒。
5.隔離病鴨。淘汰深埋病殘弱鴨和病死鴨,白天減少稻茬田放牧時間,及時供給清潔飲水,晚上注意加強保暖,降低圈養密度。
通過以上措施,很快控制了病情。稻茬田放牧雛鴨,是天門市水稻主產區農戶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出的一種較好的稻、鴨共生互惠模式,不但節省飼料成本,鴨糞便也得到有效利用,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稻田鴨傳染性漿膜炎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多發生于冬春季節,改變粗放飼養管理,適當控制放牧時間,及時提供清潔飲水,加強環境衛生消毒,這些綜合措施的運用,能有效避免稻田鴨發生或減少發生這兩種疾病,顯著提高經濟效益。